沈念不由得一愣,心中道:還有節目?
大明官員的私宴,向來都是自家大門一關,做什么的都有。
私宴換場,往往意味著要進行更加隱秘、更加歡愉之事。
當下的士大夫,很多都喜歡搞類似“妓鞋行酒”那一套。
沈念望向一臉笑容的張居正,心中喃喃道:“這三位不會在夜宴之后,也喜放浪形骸吧,更或者,是想考驗一下我的定力?”
沈念面帶疑惑,跟著四大閣老來到了張居正的書房。
書房內,還站著數名文吏。
張居正輕捋胡須,道:“今晚咱們相聊甚歡,我便想著將《恤民養工總策》再細化一下,變成《恤民養工令》,先通告天下,然后再為各行各業制定恤民之法!”
當即。
一旁的文吏便將早已謄錄完畢的《恤民養工總策》交到了沈念等人的手中。
將“策”變成“令”,需要完善諸多細節。
呂調陽打趣道:“叔大,你倒是好算計,吃了你家的飯,我們想偷懶都沒借口了!”
“哈哈……消食,消食!”
當即,五人便在書房忙碌起來。
張居正對待朝政,向來都是這種態度,只要有政事,他都想要盡可能地提前完成。
沈念無奈地揉了揉鼻子,今夜,他必然是主力。
……
臨近子時,由沈念主筆的《恤民養工令》初稿完成。
眾人才離開張居正的府邸,然后各回各家。
沈念回到家中,倒頭就睡。
沈母與顧月兒都是一臉疑惑,明明是赴宴,怎么累得就像是往昔忙公事忙到深夜那般。
……
七月十五日。
朝廷頒發《漕軍治理條例》,宣告將運河十二萬漕軍縮減至六萬人,全面禁止漕船夾帶私貨,然后采取軍運、民運相結合的方式,以雇傭制逐漸取代徭役,給足工酬,不拖不欠。
七月十八日。
朝廷頒發《恤民養工令》,宣告各行各業被朝廷雇傭或參與徭役的百姓將會獲得一系列撫恤政策,具體細則將由各個行業的地方主官衙門制定,涉及薪酬、假期、炭補、衣補、工傷病亡等多項內容。
此令一出,幾乎是全民沸騰。
一些身在底層的百姓根本沒有想到,他們也有資格享受帶薪假期,他們也有資格每月至少能休息一日,他們也有資格決定自己做工的時長……
朝廷稱,此法令的出爐得益于新政取得的成果,希望全民都支持新政。
許多書生士子都紛紛撰寫文章,歌頌朝廷這份舉措。
那句“待官員以考成,待百姓以撫恤,則盛世可期”,不到數日,便傳遍天下。
這無疑又是一系列主張“以民為貴”的策令。
一些官員雖有怨言,但無話可說,畢竟即使這樣,他們的日子依然遠遠好于底層百姓。
與此同時。
前通州州判丁元植與漕工劉伯被安葬在馬頭集渡口,朝廷對丁元植沒有進行任何懲罰,因為他代表著民心。
這又贏得了百姓的一片贊嘆之聲。
緊接著。
關于漕工、礦工、窯工、鍛工、漆工、紡織女工等的撫恤條例陸續出爐。
一些商人也陸續迎合朝廷政策,開始對自家的工人進行撫恤,讓他們活得更像民而非奴隸。
各行各業的百姓都充滿干勁,對未來充滿希望。
百姓的反應說明了一個道理:一個愿為百姓讓利的朝廷,百姓絕對是愿意傾力追隨的。
當然。
這種變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會是十全十美,中間肯定會出現一些問題,比如:一些官員只做官樣文章,一些胥吏仍冒著風險搶奪底層百姓的利益,還有一些奸商依然以搜剝削底層百姓為樂……
這就需要朝廷查漏補缺,不停地去矯正,需要大多數人將這種使得百姓有尊嚴的社會風尚抬舉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