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先將刑科給事中提供的死刑犯名單看了一遍,發現大多都是大兇大惡,不可赦免之徒,當即決定上奏進諫,先說服小萬歷,然后再令小萬歷說服李太后。
……
午后。
京師許多官員都聽說了李太后這道口諭。
甚多官員不喜李太后這種以佛門慈悲思想干預大明司法的行為。
有人甚至在私下場合喊著:刑賞予奪,皆有成祖宗成憲!
但卻鮮有上諫者。
遇到這種事,官員們都會先看張居正的做法。
張居正敢硬剛,他們便敢追隨硬剛,張居正若附和,他們就當作什么事情都未曾發生過。
……
翌日,清晨。
張居正向禁中呈遞了一份奏疏,名為:《法祖重刑疏》。
“仰惟圣母慈悲不殺之仁,皇上將順好生之美,臣等敢不仰承,以廣德意?但查我祖宗舊制,凡官吏軍民人等犯該死罪,有決不待時者,有監至秋后者,鞫問既明,悉依律處決,未有淹禁累年,不行處斷者。”
“春生秋殺,天道所以運行;雨露雪霜,萬物因之發育。若一歲之間,有春生而無秋殺,有雨露而無雪霜,則歲功不成而化理或滯矣。”
……
這道奏疏的核心大義是:依照祖宗舊制,春生秋殺,天道之理,不可廢棄。
與此同時。
張居正命當值的日講官趙志皋臨時修改日講主題,講起了《尚書·康誥》。
這篇文章主講“明德慎罰”的法治思想,強調不可用人治代替法令,無論皇帝是否喜歡,觸犯法令就應該懲罰。
……
文華殿內。
小萬歷看到張居正的奏疏,不由得看向一旁擔任起居注官的沈念。
“沈侍講,今日元輔先是令日講官以《尚書·康誥》提醒朕,國應法治,而后又以此奏疏提醒朕應尊崇祖制,其意顯然是要母后撤回口諭,然母后向來崇佛,不喜殺生,恰逢朕大喜之日,朕覺得母后的口諭并無問題,不過……元輔所請也無問題,朕該如何辦?”
沈念想了想,拱手道:“陛下,臣亦以為,春生秋殺,乃是天道,不應因任何事所廢止。”
沈念向來都是法治的支持者。
且他對李太后以佛門思想干預政事的行為,早有不滿。
小萬歷想了想,看向馮保,道:“擺駕坤寧宮!”
馮保看了一眼沈念,心中泛酸。
曾經,他是那個一句話便能令小萬歷對猶豫不決之事拿定主意的人。
而今,那個人是沈念。
沈念并未注意到馮保看了他一眼。
其臉上上露出滿意的笑容,當下能使得李太后妥協的人,只有小萬歷。
不多時。
身在內閣的張居正聽到小萬歷前往了坤寧宮,不由得大喜。
此舉足以說明小萬歷是認同他的。
……
約小半個時辰后,小萬歷一臉郁悶地回到了文華殿。
“宣元輔召對!”
一旁的沈念看其臉色,便知定然是小萬歷勸李太后收回口諭失敗了。
片刻后。
張居正來到文華殿。
“元輔,朕將您奏疏所言全都告知了母后并進行勸誡,然并未說服母后。”
“母后稱,皇祖(即嘉靖皇帝)以齋醮奉玄之時,常有暫免不決之令,或間從御筆所勾,量行處決。這也是祖制,今日恰逢朕之大婚,理應慈悲不殺!”
聽到此話,張居正氣得胡子都翹了起來。
他雖崇拜嘉靖皇帝。
但對嘉靖皇帝后期修道修玄,姑息死刑犯是不滿的。
他有些憤怒地拱手道:“世宗皇帝此舉,乃近年來姑息之弊,非我祖宗垂憲之典也!”
“這……這話……朕不敢與母后言!”小萬歷面帶無奈,他怎能在他母親面前去言其爺爺的不是。
小萬歷微微皺眉,又道:“可還有其它良策可使得母后收回成命?”
這一刻。
小萬歷與張居正幾乎同時看向沈念。
當下,二人遇事生疑時,首先想到的就是沈念。
沈念想了想,拱手道:“陛下,臣無良策,但歪點子倒有一個,就看陛下敢用不敢用?”
“快快道來!快快道來!”小萬歷興奮地說道。
自沈念在他身邊記錄起居注以來,還未曾令他失望過。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