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殿內。
在小萬歷與張居正的注視下,沈念緩緩開口,道出了他所言的“歪點子”。
“臣建議,以釋教(即佛教)干政為由寫一封奏疏,彈劾圣母太后!”
在其話落的瞬間。
小萬歷、張居正、馮保三人皆一臉驚詫地看向沈念。
彈劾太后?
這哪是歪點子,分明是找死的點子。
小萬歷微微撇嘴。
“沈侍講,莫要胡言!母后心善崇佛,天下皆知,此次要求赦免死刑犯,乃是因朕大婚將近,為朕祈福,怎能算得上是以釋教(即佛教)干政?”
釋教干政之罪名,可大可小。
但再小也會讓李太后的名聲染上污點。
張居正并未出言。
他知沈念不會胡來,他在等沈念接下來的解釋。
沈念緩了緩,說道:“萬歷元年,太后派遣僧人圓慧重修支提寺,并更名為萬壽禪寺;萬歷二年,太后為追念先帝兼為陛下祈福,先后修建慈圣寺、普安寺與海會寺。”
“萬歷三年,太后曾建議在五臺山修塔院寺舍利寶塔,但被張閣老以‘五臺山距京窎遠’所拒,未能成行;萬歷四年,太后發動內廷宮眷宦官,出資修建承恩寺、慈壽寺,廣鑄羅漢、伽藍祖師、佛塔佛像等。”
“除修寺外,太后多次舉辦佛教法會,多次布施賞賜僧人,涉及佛教法器法物、金錢田地、冠服等,耗費白銀,難以計數!”
……
小萬歷與張居正聽到這些,不由得皺起眉頭。
他們知李太后有修建佛寺、布施賞賜,禮敬寺僧之舉,還被一些百姓尊稱為:佛老娘娘。
但并沒意識到李太后竟做了這么多崇佛之舉。
僅從沈念所舉的事例來看,這幾年砸進去的錢財絕對不下百萬兩白銀。
平時。
李太后崇佛的開支皆是從內帑支取。
內帑的錢財賬冊,外廷無權過問,小萬歷也不知明細,唯有李太后與馮保最清楚。
而李太后這些行為也都是吩咐內廷宦官去做。
小萬歷與張居正不是查不出,而是根本沒有問詢過此事。
沈念知曉這些,并非是刻意調查過。
而是在內閣大庫翻閱工部文書之時多留意了一些。
修建佛寺雖是宦官之行為,但落地執行的還是工部之官吏,其工程進度在一些文書上是有記載的。
小萬歷扭臉看向馮保,馮保點了點頭。
此意說明,沈念所言全是實言,只會說得少,而不會說得多。
小萬歷面帶疑惑,又看向沈念。
“沈侍講,母后崇佛,耗費的這些錢財都是朕允許的,這與釋教干政何關?”
小萬歷自然要替他母后說話。
朱家的錢,朱家人花再多也不算多。
更何況是他的母親!
沈念回答道:“陛下,這些花費皆為內帑(皇家私庫)之錢,臣無權過問,然太后之好,已使得民間佛教顯復興之勢,而今太后又欲以佛家信仰染指朝政,長此以往,必會發生釋教干政情況,嘉靖末年,皇祖的崇道之舉,對朝堂民間影響有多大,這不必臣多言了吧!”
“張閣老的《法祖重刑疏》于太后無用,說明講道理行不通,不如陛下拿出一份《釋教干政疏》唬一唬太后,令太后心生畏懼,如此便能收回口諭,以免落人口舌。此道奏疏,可由臣來寫,當然,奏疏內容無須公開。”
聽到“唬一唬”三個字。
小萬歷與張居正頓時知曉沈念這個點子歪在何處了。
沈念之意是,嚇唬一下李太后,讓她以為有官員彈劾她以釋教干政,而小萬歷將此奏疏壓下,勸誡李太后收回口諭。
如此。
小萬歷當了一回孝子,李太后又受到了訓誡。
李太后,極為愛惜羽毛。
她主張為死囚犯免刑,其實就是想要為皇家祈福,在民間博得一個活菩薩的名頭兒。
然若被言官彈劾以釋教干政,那就得不償失了。
她大概率會收回成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