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念接著道:“當然,此事要絕對保密。”
小萬歷想了想,望向張居正。
張居正點頭道:“陛下,臣以為,此策可行!”
對付李太后,講道理是最行不通的方式。
不如像沈念這樣,嚇唬一下她,不但能使得她收回口諭,而且還能使得她在日后行崇佛之舉時,考慮會不會因耗錢太多,而引得朝堂官員上奏反對!
頓時,小萬歷也點了點頭,然后看向馮保。
三人當中,唯有馮保最易泄密。
若馮保告訴李太后,這道《釋教干政疏》乃是專門嚇唬她而寫,那李太后將會恨死張居正與沈念。
“陛下放心,老奴絕不會泄密!”馮保連忙保證說道。
稍傾。
沈念在偏殿開始撰寫《釋教干政疏》。
其實以小萬歷之口,說出此奏疏的大概內容來嚇唬李太后就行。
但沒有此奏疏,小萬歷就是在扯謊。
一國之君怎能扯謊,故而必須要有此道奏疏。
片刻后。
沈念撰寫完畢,交給了小萬歷。
小萬歷看罷奏疏后,看向沈念,道:“沈卿放心,朕不會將此奏疏是何人撰寫告知母后的!”
小萬歷知曉,李太后若知誰寫的奏疏,大概率會算后帳。
故而他會刻意隱瞞下撰寫奏疏之人的名姓。
片刻后,小萬歷再次擺駕坤寧宮。
……
約一個時辰后,小萬歷面帶笑容地回到了文華殿。
很顯然,此道奏疏唬住了李太后。
午后,李太后宣布撤回口諭,稱今年照例行刑。
……
兩日后。
內閣將三法司提供的二百七十七份案宗全都檢閱了一遍。
依照朝廷慣例。
秋后問斬并非會一下子處死所有犯下死罪的囚犯,而是挑選一部分罪大惡極的死囚處死,另一部分則繼續留在死牢中。
殺一撥人,是為了嚴法令;留一撥人,是為了顯仁政。
最后。
張居正定下了此次秋后問斬的死刑犯為四十二名。
其中五人,他做了標記。
意為讓小萬歷用御筆將這五人從死刑名單中移出,只處決三十七人。
這套操作很講究。
既保留了大明律的威懾力,還彰顯了皇恩。
這才是張居正所能接受的“禮法結合”的處理方式。
……
八月二十八日,清晨。
三十七名秋后問斬的死刑犯經由御筆勾畫,正式出爐。
不日便將舉行斬刑。
順天府境內的死刑犯在京師西市舉行,地方州府縣鄉的死刑犯則在城門前或衙門前舉行。
全都是在熱鬧的,百姓看得到的地方舉行。
……
近午時,文華殿內。
小萬歷正在批閱奏疏之時。
刑科給事中王紀突然在殿外稱有要事覲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