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正茂與三法司的主官聽到這些言論后,不由得大怒,紛紛上奏反對,并與一些官員打起了口水仗。
很快。
有官員開始攻擊起殷正茂與三法司三大主官。
攻擊殷正茂殺性過大,攻擊殷正茂曾經也有貪墨之舉,攻擊殷正茂深夜磨刀,恐嚇武清伯,實非內閣閣臣之作為。
攻擊三法司三大主官講法不講情,攻擊他們逼迫小萬歷行不孝之舉,攻擊他們趁首輔張居正不在朝,欲壓制皇權。
……
一時間,整個朝堂熱鬧得就像一個菜市場。
這一刻,沈念全看明白了。
原來李太后、馮保與小萬歷商量后,上演了一出苦肉計。
上次,李太后與小萬歷為救武清伯,選擇與朝臣對立,最后兩敗俱傷。
這次,他們學會了示弱,學會了令朝臣來攻擊朝臣。
張居正不在朝。
呂調陽與馬自強根本控制不了殷正茂與三法司,壓制不了諸多官員的想法。
更何況還有一個“深夜磨刀”的殷正茂。
此事一下子變成了朝臣內斗,而內斗的結果,往往是各讓一步。
一旦讓步,武清伯的命就保住了。
與此同時,此事漸漸傳到了民間。
令沈念感到詫異的是,很多書生竟然同情武清伯,認為三法司吹毛求疵,講法不講情,如果再不知變通,實乃逼迫皇帝不孝,此為臣子不忠之舉。
沈念知曉,這定然是馮保交待下去的,唯有他擁有這種控制京師輿論的能力。
而此刻。
有一個人非常安靜,沒有發出一絲聲音。
他便是薊鎮總兵戚繼光。
戚繼光有些詫異。
他沒想到這種《大明律》上寫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案件懲罰罪責,竟然能拉扯成這個樣子。
此刻,他在等小萬歷的最終決定。
如果小萬歷不處死武清伯,他便請辭。
他的請辭奏疏已經寫完,就差遞上去了。
當下。
殷正茂請辭,小萬歷不懼;三法司主官請辭,小萬歷不懼;但戚繼光請辭,小萬歷是有些懼怕的。
就在這時,戚繼光的親隨來報:馮保來了。
此刻的馮保。
不懼內閣閣臣殷正茂要求處死武清伯。
因為另外兩名閣老求穩,是易妥協的,少數服從多數。
不懼三法司的三大主官要求處死武清伯。
因為他們雖代表著大明律,但大明律卻大不過皇權。
他唯一懼怕的,就是當下的戚繼光撂挑子。
北境不穩,對大明造成的是實實在在的傷害。
他覺得。
只要說服戚繼光,令戚繼光上奏稱輕懲武清伯,此危機就能解決了。
對付那些狡詐擅辯的文官,他無自信,但對付戚繼光,他充滿自信。
戚繼光瞬間便猜出了馮保來尋他的用意,當即命人將他請進屋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