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父親,孩兒愿意外放!”呂興周面色認真地說道。
往昔,也有部堂官令子外放。
其目的是為了鍍金,積累資歷,以便更好地擢升。
而呂調陽是讓呂興周前往縣鄉與兼并者肉搏。若成,受益無窮,若敗,那其仕途注定就是平平淡淡了。
……
翌日一大早。
呂興周便向掌翰林院事的申時行,申請外放到明年丈量田畝的偏遠縣鄉。
“不愧是呂閣老的公子,境界就是高!待吏部外放新科進士之時,我定將你報上去!”
申時行夸贊了呂興周一番后,立即將這個消息放了出去。
頓時。
翰林院的庶吉士,在各個衙門觀政的新科進士,紛紛呈遞申請外放文書,都稱想去最苦最累最窮的地方。
最后,這些文書全都送到了吏部。
待吏部選任縣鄉官員時,將會提前考慮他們。
新科進士們的這番作為無疑讓京師內的諸多官員都焦慮起來。
今年這些后浪很瘋狂。
他們若不使勁往前趕,早晚會被拍死在沙灘上。
……
內閣值房內。
馬自強與殷正茂在呂調陽面前,狠狠夸贊了呂興周一番。
因有他帶頭,才有了眾新科進士主動申請外放的情況出現。
呂調陽心中大喜,然面色平靜地說道:“非吾兒之功,實乃今年這一屆的進士覺悟頗高。往屆許多進士,一旦被授官,心中想的都是‘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而今這一屆進士們想的卻都是:致君堯舜上,但使風俗存!”
馬自強輕捋胡須,點了點頭。
“我們定要好好保護這一屆的進士們,為官三年內是最容易貪墨腐敗之時,希望朝廷的改革氛圍,能讓他們挺過來,將地方的泥沼官場變成清水衙門!”
……
與此同時。
京師各個衙門的官員都忙碌著思索令兼并者配合朝廷丈田的良策。
小萬歷的“特例擢升”之策非常成功。
此次,不僅僅是六部、翰林院、都察院、大理寺等與新政關聯較深的衙門官員思索策略。
就連掌管祭祀禮樂的太常寺官員、掌膳食宴飲的光祿寺官員,還有掌禮儀的鴻臚寺官員、掌牧馬的太仆寺官員,心中都提著勁,認真思考起來。
但凡為官者,都想追求進步,都想更上一層樓。
其中,最拼的還是翰林院的一眾翰林官們。
翰林官作為皇帝的文學侍從,本就有擬定國策之責。
他們擁有著“擢升渠道最快”的特權,又博覽奏疏,了解大明所有的新政策略,自然覺得責無旁貸,認為想出良策的應該是自己。
沈一貫、王家屏、趙志牟等翰林官,直接住在了翰林院。
一邊扒史冊,扒歷朝歷代改革之策,一邊相互討論。
沈念并沒有單獨思考,也是與一眾翰林官熱情討論,彼此互相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