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二十一日。
百官年假結束,京師各個衙門逐漸恢復正常。
自上元節后,便陸續有錦衣衛搜集的關于各個地方討論《抑兼并三策》的話語傳入京師。
小萬歷命通政使司將其整理成文,送各個衙門閱覽。
有贊同聲,也有反對聲。
贊同者,以民間書生、底層百姓為主;反對者,主體則是一些士紳地主、地方豪強。
這全在小萬歷與內閣的意料之中。
而令他們意料之外的,是南京一眾官員紛紛上奏支持抑兼并三策。
小萬歷本以為這些官員不發聲便算支持,還特意派遣廠衛監視他們,以防有小動作,沒想到這些名下兼并之田甚多的官員們如此聽話。
另外,各地宗藩也都未發出抱怨之聲。
這得益于小萬歷對武清伯的不留情以及去年對河南宗藩的態度。
其余反對者,理由五花八門。
有官員稱:土地肥瘦不均、難以丈量,有地方官吏為考績會將田埂、溝渠計入耕地面積,變相為百姓加稅。
有邊關將領稱:邊境田地復雜,丈量易激起邊患,建議對邊境貧瘠之田施以特例。
還有豪強地主哄騙百姓,稱“丈量一次,百姓破產一次,寸土皆稅,人人加稅”,使得許多百姓在官衙鬧事,生成民怨,將此政策污為苛政。
……
對此。
小萬歷命內閣將這些反對的理由全都記錄起來,逐一解決。
該解釋解釋,該量刑量刑,該補充條例便補充條例,欲將可能出現的問題全都扼死在搖籃中。
那些哄騙煽動百姓的商賈豪強,將被加罪懲罰。
……
正月二十五日,在吏部的安排下。
三百零五名進士包括十二名庶吉士,皆被外放,安排在州縣任職,或為知州、知縣,或為縣丞、主簿。
這些人,雖然經驗少,但干勁十足,外加去年觀政時被朝廷的各種新政改革之策熏陶,非常清楚自己要做什么。
他們必將是沖在“全國丈田與一條鞭法”政策最前方的一股巨大力量。
庶吉士中。
馮夢禎、湯顯祖、呂興周這三個完全有能力留館的官員,皆申請外放,且自請前往貧困偏遠之處。
這讓小萬歷甚是感動。
當即寫了一幅“恤民之官,方為國器”的大字,送到了翰林院庶常館。
這些新晉官員的行為,將會影響到后續參加科舉的許多學子。
小萬歷直接令吏部表態,稱:唯才是舉,不循資歷,凡有突出實績者,皆可特例擢升,而不以年資為衡。
……
正月二十八日。
小萬歷命內閣與翰林院諸官員將沈念的抑兼并三策又完善了一番。
此舉意味著:全國丈田,抑兼并三策,已是年初必行之策,誰也不能阻止。
就在這時。
民間夸贊沈念的聲音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