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貪墨受賄較多者,直接彈劾;遇走在觸犯大明法令邊緣的御史,直接與其面談。
就在這時。
陜西的七名監察御史快步來到海瑞所在的驛館前廳。
監察御史,雖是正七品,但職責卻是代天子監察巡狩。
即使在一省從二品的布政使面前,他們也敢挺著腰板說話,甚至敢大罵布政使。
但而今。
七人心情忐忑,見海瑞,如同老鼠見了貓。
他們不知自己犯了什么錯,竟被海瑞突然急召。
當下。
所有擔任御史的都有一個共識。
如果遭到海瑞彈劾,最好的辦法就是迅速認罪,請求輕懲。
若想要反抗,海瑞便會將所有的證據呈遞到京師。
更關鍵的是,小萬歷非常相信海瑞,只要是海瑞的奏疏,小萬歷不令人調查,便直接準奏。
海瑞使得大明的監察御史們,做事兢兢業業,腦袋上似乎懸了一把劍,根本不敢做觸犯法令的事情。
“參見海僉院!”七名監察御史齊齊拱手喊道。
海瑞看見七人滿頭都是汗水,有人的雙腿都有些顫抖,不由得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
“放心!你們已被老夫巡查過,當下的你們配得上當下的職位,老夫今日喚你們前來,乃是為了交給你們一樣東西。”
聽到此話,七人不由得長呼一口氣。
依照海瑞當下的影響力。
即使他們沒罪,海瑞說他們有罪,他們就有罪,不但朝廷相信他們有罪,天下百姓都會篤定他們有罪。
當然,海瑞是不可能誣陷任何人的。
這就是海瑞當下的口碑。
說罷,海瑞朝著一旁的文吏擺了擺手,后者立即抱著一疊小冊子來到七人面前。
七人低頭一看,封面寫著六個大字:丈田詰弊方要。
海瑞道:“全國丈田剛剛開始,可能還看不出問題,反對者也不會有所行動,但時間一長,便會出現問題,這本小冊子乃是老夫總結的地方丈田可能出現的問題以及解決之策,你們先看一看。”
頓時,七名監察御史迅速翻閱起來。
論丈田,海瑞可謂是大明之先鋒且是第一個膽敢硬剛前內閣首輔的官員。
早在隆慶三年,海瑞擔任應天巡撫,便開始勒令豪門退田。
當時已致仕的首輔徐階,家族足足有十余萬畝兼并之田,被海瑞呈遞數份奏疏彈劾。
海瑞生于底層,對民間丈田所存在的問題非常清楚。
他預計,丈田之后:
必然會有官僚地主通過飛灑、詭寄等手段將田產隱于佃戶與貧民名下。
必然會有一些宗室串聯胥吏,混淆田畝邊界,虛報田地面積,甚至暗中組織武裝進行破壞與阻撓。
必然會有人在魚鱗圖冊上造假,故意寫錯清丈畝數或將萬畝良田,記為鹽堿荒地。
必然會有地方官員敷衍丈田,篡改步弓、蓄意毀壞田界標識甚至傳播清田將致民破產等謠言。
……
海瑞將反對丈田者可能做出的行為以及應對之策,全都記載在了小冊子之上。
待七名監察御史翻看完畢后,海瑞提醒道:“你們可依此冊之策巡視監察,但絕不能讓別人知曉此冊內容,包括地方官員,一旦知曉,他們必有新計!”
“下官明白!”七名監察御史同時拱手。
若換作其他官員寫出此等冊子,早就呈遞到御前等待被夸賞了。
然海瑞認為,一些策略一旦公開,后者便會有對策,故而他不愿監察御史們將此策外傳。
這就是干實事的人。
一切為事情的結果為決定導向。
接下來。
海瑞還會將此小冊子以書信的形式,派人送往其他行省的監察御史。
若這些監察御史手持此策,仍監察不利,出現各種問題而被百姓揭露出,那海瑞對其也就不客氣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