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六年,三月初八。
就在小萬歷斗志滿滿,京師官員們也都準備迎接全國丈田所帶來的新挑戰時。
七十四歲高齡的都察院左都御史陳瓚因病請辭。
此非托辭。
而是陳瓚病重難以下床,御醫稱其已時日無多。
小萬歷無奈,在派人探望他的同時,準其請辭養病,擢升左副都御史陳炌為都察院左都御史。
陳炌乃嘉靖二十年進士。
今年五十六歲,性格剛直,穩健務實,乃是當下都察院繼任左都御史的最佳人選。
百官皆無異議。
就在這時,又一道不好的消息傳來。
去年九月份剛剛任職,年僅五十八歲的河漕總督吳桂芳卒于任上。
其死訊傳到京師后,全朝嘩然。
有官員稱,他是因河漕事務繁重,壓力過大,勞累而病逝。
有官員稱,是因朝廷撥款不及時、地方衙門協調不當、漕河兩岸河工筑堤、疏浚、運輸達不到要求,吳桂芳被氣身亡。
甚至還有官員在私下稱:誰總理河漕,誰將英年早逝!
之所以有這樣的言論,是因當下的河漕主官非常難做。
在吳桂芳任職河漕總督之前。
河漕兩分,河道總督總管河道,漕運總督總管漕運,然因河道與漕運職權交錯,彼此遇到問題時便互相推諉。
河道管修河不管漕運,保民而不保漕,使得黃河經常倒灌,泥沙堵塞運河。
漕運官管漕運不管修河,保漕而不保民,經常破壞閘壩、涵洞,導致黃河年年出現水患。
于是乎。
朝廷每年修河,徒費財物人力,水患如故,漕運堵塞如舊。
張居正忍無可忍,于去年八月份裁撤河道都御史,將河道與漕運合并,設立了河漕總督。
河漕總督權力甚大。
既負責河道治理又負責漕運事務,同時還提督軍務,還有權力彈劾沿河所經的河北、山東、河南、江蘇四省的不稱職地方官。
可謂是集治理河漕的軍政財權于一身。
設立此官職后。
朝廷百官因河漕總督的人選吵得不可開交。
河漕總督,屬于技術類官員,必須要懂得治河,非一般官員能夠勝任。
當時的候選人有三個。
分別是:河道總督、河道都御史傅希摯、漕運總督吳桂芳,以及曾有過兩次治河經驗的江西巡撫潘季馴。
三人的治河理念分歧非常大。
傅希摯主張以堵為主,不挖掘新河,優先保障漕運暢通,其次才是解決黃河水患。
此方案的優勢是耗錢少,較為靈活,能有效保障漕運正常,但屬于小修小補,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吳桂芳主張恢復黃河故道,在入海口進行疏浚,強調疏導與蓄水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