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為掠奪物質,控制遼東。
他們所居住的地方氣候寒冷,物質匱乏,外加大明未曾與他們互市,故而便不斷搶掠,希望占據遼東,占據女真人的地盤。
另一方面是為了以戰促和。
土蠻族自詡為蒙古韃靼正統,想要取代俺答的地位,也被大明冊封,故而便想通過戰事的方式,聯合其他部落,不斷壯大,引得大明重視。
而李成梁對付他們的策略是:以戰止戰。
雙方經常發生摩擦。
土蠻族機動性強,但攻堅能力不行,鮮有勝局,且鮮有大戰發生。
而今小報所言,到底是真是假,還難以判斷。
畢竟一些商人能夠從韃靼商人那里提前得到一些情報,以便提前轉移貨物。
……
很快。
北境疑將有戰事發生的消息,便傳遍了京師的各個衙門。
內閣匯稟小萬歷后,小萬歷當機立斷,立即以八百里加急驛遞,令北境的方逢時、張學顏、戚繼光、李成梁四人確定此事到底是真是假。
當下的大明,完全不懼戰,但卻不愿戰。
一旦戰事開啟,全國丈田之事就會被擱置,朝廷將會損失許多稅賦錢。
與此同時。
順天府在衙門前、城門前張貼告示,令百姓莫傳播謠言。
此事之真假。
不僅影響朝廷,還影響著當下北境的商貿。
八百里加急的驛遞,其實一天也就能行六百里,但從京師到遼東的遼陽,總路程也就一千四百里左右。
最遲五日,北境便能夠傳來確鑿的消息。
……
六月初三。
就在朝廷禁止街頭百姓以訛傳訛、肆意談論北境是否開戰的消息時。
遼東巡按御史杜介理的一份奏疏,呈遞到了禁中。
他彈劾遼東總兵李成梁,稱其已犯下三條大罪,條條都是死罪。
罪一:殺良冒功,偽造大捷。
他稱不久前在李成梁指揮的一場與土蠻族的戰斗中,小規模沖突被其夸大戰果,稱為大捷,所殺敵虜多為老弱脅從,真賊無幾。
明朝邊將考核以“斬首數”為核心,故而一些將領為了人頭會殺戮平民。
此舉不但對遼東局勢不利,還會激化蒙古人、女真人與漢人之間的矛盾,使得遼東局勢越來越亂。
罪二:養寇自重。
李成梁為鞏固在遼東之勢,邀取軍功,扶持多個女真部落(敵寇),時而縱容其燒殺搶掠,時而強勢圍剿,其目的是皆是為了個人軍功,為了鞏固自己在遼東的地位。
罪三:將遼東之兵培養為李家私兵。
當下,李成梁家中子弟、親信在軍中皆任要職,甚至壟斷了遼東的軍餉、馬價、鹽課等,實為用朝廷的錢養自己的人,練自家的兵。
此彈劾奏疏一出,多名科道言官也都跟著彈劾李成梁。
李成梁已不是第一次被彈劾。
因為他往昔便做過殺良冒功之事,且有養寇自重和培養私兵的傾向。
往昔,有張居正保他,外加沒有證據,故而無人彈劾他。
但這次。
遼東巡按御史杜介理的奏疏內容非常詳盡,依照滿朝文武對李成梁的了解,奏疏所言至少有一半都是真實情況。
小萬歷看到此奏疏后,非常焦慮。
當下韃靼會不會開戰還在討論中,沒想到北境的主將李成梁又遭到了此等彈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