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四十杖,錦衣衛并沒有朝著死里打,然石應岳卻覺得受到了莫大的侮辱,一氣之下,一頭撞在太廟前的一塊石碑上,救治無效身亡。
殷正茂也不支持為內庫增銀,本來想與另外兩位閣老私下勸諫。
但石應岳一死,小萬歷為了證明自己沒錯,直接命馮保從戶部取走了今年的二十七萬兩銀。
皇權之下,無人敢阻攔。
殷正茂不由得大怒,當即呈遞奏疏,要求小萬歷還太倉庫之銀,關于買辦銀、購馬銀、芻料銀之事,再行商量。
然后有官員彈劾殷正茂將太倉庫之銀當作自家私銀,欺負皇帝年幼。
小萬歷有官員為其發聲,便稱此事已定,勒令百官不能再議。
然這讓向來脾氣爆的殷正茂更加惱怒,直接攜一眾戶部官員聯名上奏,然后每日下午,準時跪在午門前抗議,黃昏離去。
之所以只在下午跪地抗議,乃是因當下戶部非常忙碌,需要總領全國丈田之事。
目前,殷正茂脾氣收斂了一些,非常有大局觀。
他若撂挑子,全國丈田之事立馬就會亂了章程,故而他只是抗議,沒有請辭,也沒有做其它過激的事情。
馮保嚇得不輕。
在金水河河畔足足增加了數百名廠衛,生怕殷正茂帶著一群戶部官員跳河。
而小萬歷也不敢將殷正茂逼得太狠,故而雙方就僵持了起來。
小萬歷在信中稱:一些科道言官與戶部官員不知體諒他這個皇帝的難處,尤其是石應岳撞碑而亡,直接用生命做實他揮霍無度,視民膏如糞土的罪狀。他若此時撤回旨意,相當于承認自己是奢靡之君,他讓沈念速歸為他主持公道。
殷正茂在信中稱:因張居正與沈念不在朝,其他日講官根本無法限制小萬歷,外加內廷有人搗亂,使得小萬歷觸犯祖宗舊制,要將太倉庫之錢挪到內庫,此例一開,日后親政的小萬歷將會更加奢靡揮霍,殷正茂表示,若非當下戶部缺他不可,他已選擇致仕,他希望沈念能勸說小萬歷回心轉意。他還告知沈念,沈念私移圣人雕像之事,一些官員要求重懲,小萬歷力排眾議,輕懲沈念,而沈念絕不能因這種恩惠便偏向小萬歷。
沈念甚是頭疼。
沒想到自己離京大半個月,就發生了這樣的矛盾。
從小萬歷的角度來講,他新婚之后,添后添妃,花費確實增加了一些,他想從太倉庫多要些錢,也算不得揮霍無度。
從殷正茂的角度來講,太倉庫是國庫之銀,只能用于軍國之費,而內帑之金花銀定額一百萬兩,則是祖上定下的皇家私產。往昔,因一些意外,太倉庫與內庫互相挪借,屬于正常情況,但小萬歷的旨意,明顯是要將其形成定制,故而殷正茂等人不準。
此事的最大問題是:戶科給事中石應岳撞太廟碑而亡。
他這么一死,直接臭了小萬歷的名聲,小萬歷若妥協,那載入史冊,還不是要讓后人罵死啊!
此刻的沈念,一臉郁悶。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想出兩全其美之策實在太難了。
他若幫著殷正茂反對小萬歷。
小萬歷會覺得失去了沈念這個外廷唯一懂他的知心人,一旦撂挑子,朝堂就更加混亂了。
而沈念若幫著小萬歷反對殷正茂等人。
殷正茂一氣之下,棄官回鄉或一氣之下磨刀將彈劾他把太倉庫銀當作私銀的官員殺了,也是有可能的,他年過花甲,痛快了,活夠了,但戶部就要大亂了。
“唉!主因還是呂閣老與馬閣老的能力不如張閣老的百中之一啊,是時候想辦法將張閣老請回來了,不然日日靠我解決這些矛盾,我恐怕要英年早逝了!”
沈念躺在床上,睡意全無。
此刻的他,特別想撂挑子,想在明早奔向泰山,找個道觀清修十天半個月,然后再回京看這種鬧劇進展如何了。
可惜,他只能想一想。
他心中有天下萬民,為了“讓全大明的百姓都吃飽肚子”,他必須面對問題,解決問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