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觀殷正茂這次的做法,并沒有令官員們覺得有問題。
殷正茂作為戶部尚書,有守太倉庫之責。
他沒有以請辭相逼,沒有跳金水河,沒有半夜磨刀嚇唬將二十七萬兩銀取走的馮保,已經算得上非常克制。
他盡到了戶部尚書之本責。
這一刻。
許多官員都意識到近日朝堂出現的問題,內因實為呂調陽與馬自強能力不夠,精力不足。
而欲徹底解決這類問題,似乎只有請張居正返朝。
去年十月初十,張居正離京丁憂,到此刻已經有十個月。
這十個月,無論是朝局的穩定性,還是考成策、給驛條例、丈田的施行,都不如張居正在朝之時。
很快。
便有官員上奏,附議請求小萬歷奪情起復張居正。
當然,仍有一些反對者堅稱奪情乃大不孝之舉,為臣者必須要丁憂二十七個月,少一天一個時辰一刻鐘都不行。
……
八月十二日,近午時。
通政使司前廳。
諸多官員因投遞奏疏而聚集在一起。
“夫孝者,百行之冠,萬善之始,我朝以孝治天下,丁憂二十七月,乃太祖定制,張公位列元輔,應以身垂范,絕不可持功壞禮!”禮部一名年約五十歲的主事搖頭晃腦,拉長了聲音說道。
他在此發言,乃是想為所有贊成張居正回朝的官員上一課。
這時。
一名年輕的科道官白了他一眼,說道:“劉主事,當下不是張閣老欲回朝,而是朝廷不得不使得張閣老回朝!除了張閣老回朝能安社稷,能穩新政,能解決當下買辦銀之事,還有別人可解嗎?”
劉主事挺起胸膛。
“京師之內,有文武百官上千人,豈無賢良可托?難道沒有張閣老,大明朝局便將傾覆,其他官員都是尸位素餐之官嗎?你……此話,乃是在譏諷天下士大夫碌碌無為!”
“劉主事,莫扣罪名,我沒有譏諷天下士大夫,我就是譏諷你紙上談兵,夸夸其談!”
“你若能將陛下與戶部的矛盾解決,若能使得內閣重回正軌,六部有序,我……我不但全力反對張閣老回朝,還……還將寫奏疏舉薦您破例入閣!”
聽到此話,劉主事長袖一甩,離開了通政使司。
去年十月,討論張居正是丁憂還是絕情,反對者們是依靠禮制,抨擊張居正貪戀權位,并認為朝堂沒有張居正,亦然能夠正常運轉。
而當下,再不令張居正歸來,大明朝堂就要徹底亂了。
通政使司門前。
數名錦衣衛站立兩側,側耳傾聽里面官員的議論。
其目的,一方面是為了防止廳內官員因論辯而發生斗毆;另一方面是要將聽到的內容,全數向小萬歷匯稟。
當下,已不是張居正不想放下柄國之權,而是朝廷迫切需要張居正來解決事情。
……
八月十三日,清晨,皇極門下,常朝朝會。
文武百官齊聚。
無內閣三閣臣,無戶部諸官員。
小萬歷坐于御座之上,面色嚴肅,環顧四周。
下方官員盡皆垂首,甚至有人幾乎將腦袋快要埋在衣領中。
他們有如此表現,不是懼小萬歷帝王之威,而是無良策解朝堂亂局。
約十余息后,小萬歷緩緩開了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