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類是輪班匠,即納銀代役的匠人,他們靠著在私營作坊雇傭為生計。
另一類是住坐匠,這類人不能納銀代役,每月至少服役十日,乃是服役的重點人群。
輪班匠比住坐匠要自由一些,但月錢微薄,仍是底層。
這兩類人的共同之處是:世襲匠戶,未經特赦不得脫籍或參加科舉,身份地位遠遠低于民戶。
這次,來到京師的匠戶足足是上次的五倍。
匠戶們如此踴躍。
一方面是因上次安瀾大會有匠人被重賞,有匠人被工部雇傭,有匠人因發明,被允許其子孫有資格參加科舉。
另一方面是因工部對外宣稱:有技能或發明被看中者,不止可為吏,亦可為官。
這次,依舊是工部主導,戶部出錢,其他衙門全力配合。
九月初一開幕,九月十五日結束。
依舊是“匠人為主,監生為輔”的展會模式,依舊會有重賞,會有各種發明被朝廷撰寫成冊,讓一些大字都不識得一個的匠人能夠名垂青史。
當然,這次的競爭也更激烈。
工部從五千多名匠戶的發明創造中,僅僅篩選出了二百多個發明,為他們設置展位。
新上任的工部尚書李幼孜,對這次匠人展會非常重視。
他看到了匠人發明對生產力的解放,看到了匠人發明對手工行業發展的巨大裨益。
他甚至與一些較大的私營手工業商人協作,讓他們招收更多擁有獨特技能與發明的匠人,讓這些人互相激勵,創造出更有價值的發明。
……
九月初一,第一屆匠人展會正式開啟。
負責講解的監生們各個興奮,準備了一大堆說辭,甚至還發明了一大堆新鮮的詞語。
此刻的他們,已經不覺得匠人卑賤。
他們看出了這些發明對生產力的影響,對諸多底層勞動力的減負,其價值,遠遠高于他們寫出一篇令教習們夸贊一番的應試文章。
甚至一些監生已準備將一些匠造之業當成副業,或者準備改行。
小萬歷非常喜歡匠人展會的氛圍。
在展會開啟當日,他便在棋盤街展會上轉了大半日,沈念與馮保伴隨左右,一群錦衣衛護衛他的安全。
此展會,無疑在潛移默化間便提高了匠人們的地位。
……
九月初十。
工部尚書李幼孜呈遞奏疏,希望朝廷為天下匠戶減負。
對一部分擁有可解放生產力的發明或技術的匠人,免除匠役,在不脫籍的情況下,準許他們的兒子參加科舉。
如此。
相當于讓一部分匠人擁有了與士農工商四民同等的權力。
此舉將迅速提高匠人的地位,也使得更多匠人為此而貢獻出更多的發明與技術。
小萬歷當即表態,應允了這番請求,并令工部擬定新的匠戶條例,為他們減負增酬。
這使得京師的匠戶們甚是興奮。
一旦他們的后代能參與科舉,他們的日子便有了盼頭,即使考不上,也能用知識改造一些粗糙的發明,使之釋放出更大的價值。
朝廷這樣表態,其實也釋放出一個信號:朝廷永遠不會虧待對百姓有裨益的人。
……
九月十五日,第一屆匠人展會圓滿結束。
工部足足留了七十多名有能力的匠人,以“月錢三兩,衣食住行全管”的代價,讓他們在工部為吏,專心于發明創造。
若有重大貢獻,還能特例擢升,變成官身。
要知當下底層百姓的月收入,大多都在一兩到二兩之間,而每個月一個五口之家耗糧約1.5石,即0.75兩。
這些匠人平常的月收入,大多也在一兩到二兩之間。
月錢三兩雖不算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