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朝也只有張居正敢這樣表態。
張居正稱戰,大明便能戰;張居正稱和,大明也能和。
當朝沒有任何人比張居正更了解當下的大明,更能把控當下的大明。
曾經有人攻擊張居正私函理政,但張居正這樣做,效率確實高。
張居正也將這些信的抄寫件全都寄給了小萬歷,小萬歷看到后,便不再會擔心邊境生亂。
張居正起復回朝的消息,很快就傳遍了各地州府。
這幾日,張居正返程途中。
路經各地時。
地方上的巡撫、布政使、監察御史,州府主官打聽到張居正的回朝路線后,有人在河畔行禮,有人在路上制造偶遇,還有一些官員提前在驛站設宴,為張居正準備好了各類需要補充的東西。
剛開始,張居正還不斷拒絕。
到后來,因迎他的官員太多,他便不再拒絕,在不影響行程的情況下,便與一些官員吃頓便飯,聊一聊地方民生。
張居正知曉,此舉易引得一些官員彈劾。
但此刻的他,根本顧不上這些。
他已被打上“柄國權臣”之印記,此番回京后,權力與威望必將再次增大。
他只想讓新政徹底落實下去。
而個人之私名,他已不在乎是清還是濁。
……
八月二十六日,張居正的奏疏傳到了京師。
脖梗子比太廟磚石都要硬的內閣閣臣、戶部尚書殷正茂,率先上奏向小萬歷低頭,稱戶部未曾考慮周全,沒有考慮后宮費用的增加,實乃職責有失,愿意接受張居正的建議,每年為內廷撥十萬兩買辦銀。
小萬歷回復殷正茂,稱自己也未曾考慮周全,索要私用錢過多,也愿意接受張居正的建議。
幾乎一日之間,內廷私用銀之事便被徹底解決。
小萬歷對戶部不賞不罰,并命廠衛厚葬戶科給事中石應岳,對其家人進行撫恤。
這就是張居正的能力,這就是張居正的威望。
滿朝文武傾盡全力都做不到的事情,張居正一封奏疏就能做到。
他一開口,小萬歷與殷正茂便選擇了妥協。
他的建議也令滿朝文武提不出任何異議。
也有些官員感覺此事像是有人設計而成,因為最大的受益者,正是張居正。
因此事,朝廷反對張居正奪情的官員幾乎全部妥協;因此事,張居正柄國的日子即將再次到來。
但官員們也只是私下嚼一嚼舌根。
從張居正離朝這十個月,他們也都看出,當下之朝堂,是真的離不開張居正。
另外。
因張居正即將歸來,京師的官員們也都有了干勁。
呂調陽與馬自強不喜貶謫斥責官員,但張居正若知某個官員做事不力,拖沓無效,他能將對方訓斥得抬不起頭。
……
八月二十八日,天氣微涼。
京師街道之上,人流熙熙攘攘,非常熱鬧,由工部主辦的第一屆匠人展會即將開始。
這次,不同于上次來京的全是治河匠人(包括河上木匠、鐵匠、石匠等)。
涉及的行當足足有十余種。
有工程營造行當(即宮殿、官署橋梁修建)、紡織印染行當、工藝器物行當、陶瓷燒造行當、船舶交通行當等等。
凡在各自行業技術出眾者,皆匯聚到了京師。
其中還有一類特殊的匠人:軍器制造匠人,即弓匠、箭匠、盔甲匠、火藥匠等。
他們的技藝涉及大明軍事力量的發展,故而被安排在兵部,并未對外展出。
當下這些匠人可分為兩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