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中年人,不是別人。
正是張居正的同年、老熟人、曾經的朝堂同僚,而今大明的文壇領袖,王世貞。
王世貞,乃是有名的倒張派。
曾以對抗嚴嵩而出名,而后靠文章名揚天下,心懷儒家道義,引領文壇復古運動,曾官至從二品廣西右布政使。
依照他的能力,但凡努力一點,與張居正關系融洽一點兒,沒準兒已經入閣了。
但他認為張居正臣權過重,不宜興國,曾以地方地震、張居正老家之事,多次抨擊張居正。
外加王世貞經常考成政績差勁,心在山水詩文而不在政事,又喜歡發表抨擊朝局的言論,多次被言官彈劾。
當下正處于停職聽用狀態。
他當下雖無官位,但卻是大明的文壇領袖,號召力非常強。
他與高拱的關系并不算好,之所以去拜祭高拱,乃是他當下之志在于編史,他想看一看高拱的文章,然后誤打誤撞中看到了《病榻遺言》,然后便策劃了這樣一個倒張局。
他在新鄭高家記下《病榻遺言》的內容后,沒有著急披露,而是待張居正提前丁憂歸來后,先印制一番,在蘇州、杭州傳開,然后再傳至京師。
意在利用民間輿論,使得張居正下臺。
王世貞的號召力非常強,朝野上下,皆有熟人,且個人的影響力非常大。
他帶著十二名年輕的學生赴京,就是拼死也要令張居正身敗名裂。
他帶著年輕人這招非常高。
若朝廷殺了他與他這些學生,那幾乎坐實了高拱遺言的真實性,張居正定會遺臭萬年。
王世貞不覺得自己是報私仇。
他認為自己在誅奸臣,尋正義,讓大明朝堂恢復正常的秩序。
很快。
錦衣衛來人,便將王世貞與他的十二名學生抓進了詔獄。
然而,王世貞的這番行為迅速便傳遍了京師,無數讀書人都對這番行為甚是贊賞。
不惜命而告內閣首輔,此等書生英雄氣,是無數書生士子所崇尚的。
很多人覺得,王世貞是在做一件名垂青史的事情。
一些書生士子甚至跑到大街上,學王世貞那樣高喊著:大明可以沒有張居正,但是不能沒有公理!
眨眼間,張居正再次陷入風口浪尖之中。
……
文華殿內。
小萬歷得知幕后主使是大明文壇領袖王世貞后,氣得直想掀桌子。
高拱之言的真偽,實乃信則信之,疑則疑之。
曾經朝廷蓋棺定論的事情,不可能被推翻,比如:是否矯詔?王大臣是否是被馮保指使?以及張居正到底有沒有貪墨?
小萬歷考慮的是全局得失。
無論張居正與馮保有沒有錯,都必須查之無罪。
因為,當下的外朝不能沒有張居正,內廷不能沒有馮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