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二十五日。
三法司對高拱《病榻遺言》的聯合調查結束,并擬定了一份長達七千余字的調查文書,針對高拱所言的矯詔、納賄、王大臣闖宮案等一系列事件進行了反駁。
證據大多來源于密封于皇史宬、翰林院史館的相關史料。
細節充足,非常考究。
小萬歷命通政使司將此文書抄錄近百份,傳于京師各個衙門,并張貼于承天門、貢院、國子監等主要人流聚集地。
一時間,民間議論聲再起。
這次討論的核心人物不再是張居正和馮保,而是王世貞與他的十二名學生,以及江南十余個私人書院的書生。
此調查文書一出,意味著高拱的《病榻遺言》不實,意味著所有謠傳此事的人皆有罪責。
百姓們關心的是,文壇領袖王世貞會不會因此事被殺,他的十二名年輕學生會不會被重懲,以及天下的私人書院會不會因此事再次被封禁。
一些天生逆骨的書生士子看到這份證據詳盡的調查文書后,仍然選擇相信王世貞。
在他們眼里,無論真相如何,朝廷都會出具這樣一份有利于張居正與馮保的公示結果。
他們一個字都不相信。
很快。
一群書生士子集聚于北鎮撫司南側約二百步的一座茶樓中,等待判罰結果。
站在此茶樓二樓的窗前,恰好可以看到北鎮撫司的大門。
詔獄審判雖經常不依《大明律》審判,但此事在民間影響巨大,就算要處死王世貞,也會在北鎮撫司大門旁的公告墻上,出具一份公告。
王世貞在民間文人群體中影響巨大,公信力甚高。
不到半日,茶樓內就匯聚了二百多名書生。
若王世貞是被關押到地方的某個州府衙門,恐怕一些書生士子早就聚眾圍衙了。
但這里是京師,關押他們的地方是詔獄。
圍堵詔獄相當于謀逆,故而他們不敢在詔獄門前放肆。
若王世貞被處死,他們最多也就是在正陽門外不滿地喊上兩嗓子,在茶館酒樓的包間中道一道對朝廷的不滿,或者匿名寫篇指桑罵槐的文章發在民間的小報上。
許多書生,只會從眾,而不敢出頭。
就在這時。
有人看到王世貞與他的十二名學生出現在詔獄外,他們身上無鎖無枷,看上去并沒有遭受任何刑罰,一旁只跟了以錦衣衛千戶呂海為首的五名錦衣衛。
頓時,書生士子們壯著膽子朝王世貞奔去。
這些人,有些是因尊崇王世貞而去,有些是為尋找小報的寫作素材,有些是為了博名聲,儲備日后吹牛的事例,還有些人純粹就是為了看熱鬧。
不多時,北鎮撫司前面的街道上出現一大群書生士子,見錦衣衛沒有驅逐,他們漸漸都圍了過去。
這在呂海與王世貞的意料之中。
曹威與呂海希望王世貞的致歉書能夠發揮最大價值且讓天下人不覺得是詔獄刑罰逼迫他撰寫致歉書。
故而想讓他在街頭寫下致歉書,然后再將他們帶到刑部監牢。
將犯人從詔獄轉到刑部監牢,一般是罪狀減輕的表現,是要完全以《大明律》來定罪。
這時,王世貞停下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