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將其命名為:《萬歷民鑒》。
民鑒,即以民情為鏡鑒,蘊含以民為本之意。
介于當下的雕印技術與組稿難度,沈念建議以季刊的形式發布,每年四期。
他將內容分為五個板塊。
第一個板塊為卷首語,此板塊乃是小萬歷與內閣閣臣的自留地,他們可根據后面四個板塊的內容,撰寫想對百姓說的話。
其余四個板塊,分別是:國情、新政、民生、民藝。
國情,即大明當下之概況;新政,即新政進展之概況;民生,即百姓生活之概況;民藝,則是農藝工藝等一系列技術的總匯,有助于提高百姓的生產力。
國情與新政,內容簡而概之,發表者以官員為主;民生與民藝,內容作為重點,發表者以百姓為主。
以此刊物,建立朝廷與百姓的關系,讓天下百姓有知情權,有發言權,不再易被一些人欺騙,成為他們手中的刀。
另外,也是為了統一思想與言論。
避免如王世貞這樣的事情再出現,他揮一揮手,直接就令無數書生質疑朝廷、反對朝廷,這不是王世貞的成功,而是朝廷的失敗。
很多底層百姓,對國情與新政可能不感興趣。
但對民生與民藝這些與他們息息相關的事情與技術,絕對有興趣,這也能提高天下百姓的識字率。
大明要想走向盛世,愚民無用,必須慧民,將朝廷變法變成全民變法,才能事半功倍。
此外,沈念要求這本刊物必須求真求實,能夠讓百姓說真話,而朝廷敢于接受批評。
如果走形式主義,全是歌功頌德的文字,那不如不做。
簡而言之,《萬歷民鑒》就是朝廷與天下百姓的一種真誠交流方式,讓彼此更加了解,實話實說,共同解決問題,讓彼此的關系更加融洽。
小萬歷與內閣三大閣臣看到此奏疏后,直接票擬同意。
文字可殺人亦可救世。
此《萬歷民鑒》其實也給了百姓監督朝廷的權力,若朝廷不怕丟人,敢于將做錯的事情令天下知,敢于認錯改錯,而不是高高在上,那大明盛世可期矣。
這份《萬歷民鑒》給了朝廷壓力,但也能使得官員們更有動力。
第二日,小萬歷便將《萬歷民鑒》提上了創立日程,令內閣補充細節,然后布告天下收稿且有稿酬,務必在明年四月初一時發行第一期《萬歷民鑒》。
小萬歷專門強調,希望天下讀書人都能為廣大百姓立言而非只為自己謀名謀私。
此事很快就傳到了民間,書生士子們尤為興奮。
往昔,都是他們聽朝廷講,甚至根本不知發生了什么國家大事,但接下來,朝廷會讓許多事情變得公開透明,而他們通過此刊物,也將有參政議政的權利。
似乎,以后的言論將會更加寬松,但若口無遮攔,污蔑朝廷,依舊是重罪。
……
日近黃昏。
明日一早便將離京的王世貞也聽到了朝廷將創設《萬歷民鑒》的消息。
他的臉上露出一抹笑容,喃喃道:“老夫這番折騰還是起到一些正面作用的!”
“沈子珩,老夫會一直盯著你,希望你言行如一,能夠一直踐行民為貴的思想,希望你比張居正更加優秀,若在老夫的有生之年,你做出背棄朝廷、傷害百姓之事,老夫的筆不會留情,老夫依舊有能力召集天下讀書人抨擊你,讓你身敗名裂,遺臭萬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