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戶科,你稱李總兵克扣軍餉,虛報戰功,殺害無辜流民,可有實證?朝廷多次查無實據的事情,你竟還能將其當作罪證在陛下面前胡言?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李成梁名聲雖不是太好,也曾犯過錯誤,但大多都是小過。
像克扣軍餉、虛報戰功、不是無實證便是徹查后李成梁只有對下屬監管不嚴之過,并無實據。
至于殺害無辜流民,更是很難證明真偽的事情。
戰事一起,容易有誤傷,很難說是不是刻意殺人而攬功。
“無實證?那是因李家在遼東一手遮天,將實證銷毀而已,若朝廷能將李總兵調離遼東,不出三個月,自有人舉報李家的諸多罪證!”一名科道官站出來說道。
“可笑!因你的一句話,朝廷便將一名總兵調離遼東,一旦遼東邊防出事,這個責任,你承擔的起嗎?”
……
“陛下,臣以為李戶科所言的遼東之兵只知李家而不知朝廷,更是一派胡言,當下我朝滿是軍戶家庭,不能因李家培養出了將帥之才,便認為其有逾矩之舉,此乃因噎廢食的臆測。”
“臆測?為何其他邊鎮的總兵沒有此等臆測,為何其他邊鎮的總兵沒有被彈劾一手遮天?”
“那是因李總兵功高,被一些無知者誹謗而已。”
……
頓時,一眾持不同觀點的官員論辯起來。
此乃常朝論辯的常規流程了,官員們各抒己見,只要言語不涉人身攻擊,只要不動手,小萬歷幾乎都會聽完。
有時,六部的部堂官也會參與進去,但內閣三大閣老一般不參與。
不多時,討論聲越來越激烈。
有科道官、翰林官、兵部官、五軍都督府的官,不過除梁夢龍外,其他衙門的部堂官都沒有參與。
他們大概率已看出了小萬歷的目的。
五軍都督府的勛貴官員雖也參與了論辯,但他們不講李成梁之對錯,只講邊將的功勞與艱辛。
……
約一刻鐘后。
“好了!好了!都停下吧!”小萬歷高聲說道。
頓時,皇極門下很快安靜下來。
小萬歷緩了緩,高聲道:“朕聽來聽去,發現言李總兵之功者,多為實情,言李總兵之過者,皆為臆測,李總兵斬首萬余級,外加有拓地之功,朕覺得,朝廷若不封爵,反而顯得朕寡恩了!”
聽到此話,李淶迫不及待地站了出來。
“陛下,莫被他們哄騙了!若封爵,日后九邊軍帥,必然都將癡迷于引戰啊!”
小萬歷面色嚴肅,看向李淶,他就等著一個“反派”發言呢。
“李戶科,你細說一說,封爵的壞處到底在哪?”
李淶挺起胸膛,高聲道:“壞處一,李總兵封爵,九邊其他總兵必也想建功封爵,因此生出引戰之心,破壞當下北境和平之局勢;壞處二:李總兵封爵后,必然恃寵而驕,李家若因此世襲爵位,將更加強大,邊將勢大,對朝廷百害而無利也;壞處三,李家勢大,將破壞文官制武將之風,使得地方總督巡撫,難以總覽全局。”
聽到此三大壞處后,小萬歷突然從御座上站起身來。
“依照你這番推斷,是不是即使有邊將建不世之功,也不能封爵,一但封爵,他們就會勢大,就會功高蓋主,就會有不臣之心?”
小萬歷的聲音驟然變得嚴厲起來。
“朕且問你,邊將有引戰之心,朕不準戰,戰事能起否?朕且問你,李家再強大,即使被封異姓王,有造反之能力否?朕且問你,邊鎮總督巡撫若不能總覽全局,朝廷能總覽全局否?”
小萬歷的三連問,一下子讓李淶愣住了。
他覺得自己所言有理、有可能,但小萬歷的反問又讓他無法回答。
小萬歷緩了緩。
“李戶科,朕記得你去年任江西道御史時,便表現如今日般積極。但是朕縱覽你去年的考績以及去年江西發生的事情,卻發現,面對官宦權貴犯錯,你不開口,面對底層士子百姓之亂,你連上奏疏。”
“你具體做過多少看人下菜碟的事情,朕便不細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