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八日,京朝官們仍在熱議李成梁封爵之事。
隨后,禁中傳出消息:明日常朝,公議此事。
此消息令一眾反對李成梁封爵的文官都甚是興奮,因為他們篤定張居正的票擬是同意封爵的,小萬歷未曾批“準擬”二字,而選擇在常朝公議,足以說明此事有討論的必要。
沈念與張居正聽到要公議后,依照二人的心思細膩程度以及對小萬歷的了解。
略一思索便猜出,小萬歷絕非反對李成梁封爵,而是打算在朝堂上一錘定音,駁斥反對者。
意在籠絡李成梁,令李成梁感謝小萬歷而非感謝張居正,進而提高皇權對大明武將的掌控力。
小萬歷打得這個小算盤,雖使得張居正的威望有些受損,但后者并不介意。
今年年初,張居正便看出小萬歷有增加個人威望的想法。
此乃歷任皇帝的正常做法。
親政之前,總是要將諸多大權漸漸收到自己手中,如此,親政之后,才能有一番作為。
張居正對此并無異議,且認為自己應幫小萬歷逐漸攬權。
如此,待兩三年后,一條鞭法施行全國,國富民安,他便能安心致仕,返鄉養老。
而沈念對小萬歷施展這種低級的帝王心術則有些不滿。
在他眼里,但凡賢君,皆是靠仁政、德政,令百官各司其職,而非用這種刻意的方式收攬人心。
并且此舉容易造成朝堂文武對立。
他覺得小萬歷最近走的道有些歪。
正所謂:小樹不修不直溜。
沈念準備找個機會告訴小萬歷,什么才是真正的賢君行為。
不然,若任由他用各種見不得光的手段攬權,時而捧舉某官,時而打壓某官,如嘉靖皇帝后期那般將朝臣當棋子,不但會形成朝堂黨爭,還會使得皇權獨斷,朝政敗壞。
……
七月十九日,五更天,皇極門下,常朝朝會。
文武百官齊聚。
在通政使司當值官念誦完最近的數件朝政大事后,念起兵部尚書兼山西巡撫方逢時為李成梁請封爵位的奏疏。
待此奏疏念完。
小萬歷環顧四周,高聲道:“這兩日,眾卿對此事爭議甚大,朕的御案上堆滿了關于此事的奏疏,今日,朕想聽眾卿在朝堂上討論一番,然后解決此爭端!”
小萬歷話音剛落,兵部左侍郎梁夢龍就率先站了出來。
他不擅論辯,但擅于擺事實,又因科道官多牙尖嘴利,一旦開口,他就很難再完整表達自己的觀點,故而便欲先將事實道出。
在皇極門下,皇帝面前,他是絕不敢擼起袖子動粗的。
“陛下,兵部有為天下武將討封之責,方部堂之奏疏,理由充分,李總兵完全符合封爵條件。此外,此番封爵之舉,不但能振奮天下軍心,也有助陛下施行整頓軍伍之策。臣上奏稱當下武將被壓制過度,導致軍事效率低下,近年來將才凋零,并非危言聳聽,而是切實感受到了武官擢升的艱難現狀……”
梁夢龍說完后,戶科給事中李淶立馬站了出來。
此人曾是地方御史,去年年底才在六科任職,但言辭鋒利,說話攻擊性極高。
“陛下,李總兵有開邊拓土之功不假,但仰仗的乃是我朝強大的國力以及對待韃靼的政策,朝廷對他多次封賞,已令他位極人臣!”
“他曾虛報戰功,曾克扣軍餉,曾殺害無辜流民,當下又使得遼東之兵只知李家而不知朝廷……此等邊將,不應過寵,臣反對封爵乃是為大明江山的長治久安考慮。”
“至于梁部堂所言的有助于振奮天下軍心,臣以為不一定要用封爵來彰顯。另外,梁部堂言壓制武將使得將才凋零,我朝從成祖開始,對待武將便是此等政策,臣并未看到將才凋零,看到的反而是武將勢大,利用職權貪贓枉法者越來越多……”
李淶這番話,儼然是一鍋大雜燴,將這兩日反對封爵者的理由全都囊括進去。
他說完,大多數反對封爵的官員再開口,那就是贅述了。
數名準備站出發言的科道官不由得瞪了他一眼,然后朝外走出一步,拱手高聲道:“臣附議!”
這時,兵部的一名主事站了出來,先是朝著小萬歷拱手,然后看向李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