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官府設的,有商人設的,有鄉紳名流設的,有寺廟僧人設的……
其中,南京城東門,正豎著八口大鍋,里面煮著濃稠濃稠的米粥,其濃稠程度,不僅是插筷不倒,而且大口大口喝容易噎著。
粥棚上掛著應天府的招牌。
而在八口大鍋前,排隊站著甚多流民。
不遠處,應天府知府鄭嘉坐在椅子上正拿著一把蒲扇扇風。
他拿到一萬兩賑災銀后,知曉上面是讓他做面子活兒。
當即,他先拿出四千兩塞進自己腰包里,美其名曰:應天府籌備銀,以備不時之需。
之后,他又拿出四千兩讓下面人分發給了城內的一些專寫小報內容的文人士子,讓他們寫文寫詩歌頌應天府救災的成果。
這些“文字”才是實打實的考績。
用不了兩日,秦淮河妓館中討論的可能就是應天府粥厚,救災成效遠高于蘇州府與松江府。
至于底層百姓的口碑,他完全不在乎。
被一些百姓罵是必然的,而這些罵聲全都會被那些夸贊的詩文所掩蓋。
此乃他入仕多年所積累的經驗。
有沒有政績,不在于干的好不好,而在于宣傳的好不好,以及是否聽上面的話。
剩下的兩千兩,他準備拿出一千兩分給地方縣鄉的胥吏,犒勞他們救災有功,而最后的一千兩才是買糧食救災的。
有士紳、商人、僧人自費施粥,他的一千兩只需花在南京城東門的八口大鍋里,就能讓許多人看到他救災的認真與辛勞。
待洪水下降到安全位置,他就準備下鄉去慰問了。
……
而此刻。
手握一萬兩銀,負責修筑堤壩的蘇州知府周時安,身穿官服,卷著褲腿,已經在一處堤壩前開干了。
他親自動手,自然是讓上面看的。
他自留三千兩銀,又分負責河工水利的同知與通判各一千兩銀。
他們分錢,不是純粹愛財,而是誰不貪,就是不合群,大家對他就不放心。
隨后,他又用一千兩銀打點周邊的文人士子使得他們為蘇州府宣傳,又用一千兩銀打點鄉里的地痞無賴,使得他們讓一些愛亂說話的百姓閉嘴。
之后,他又將一千兩銀分給安排河工(災民)修筑堤壩的一眾胥吏,最后剩下的兩千兩銀才是最終修筑堤壩的費用,其中還包括河工們的工錢與伙食費。
他知修不好,也沒想要修好,只要他安排的“百姓”夸贊他修得好就足夠了。
有上面撐腰,他絲毫不懼有人來查。
這類豆腐渣工程就是做個樣子,讓百姓感覺官府在努力救他們。
待洪水過后,要為百姓重建家園時,他再令商人眾籌錢財,再令百姓自愿參與修建,到時組織有力的他又能獲得一份“修筑堤壩有功”的民生政績。
如果殷正茂知曉,戶部撥付的十萬兩白銀,真正用在賑災上的只有三千兩銀,他絕對會背著大刀殺過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