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月初五,海瑞彈劾宦官勢大的奏疏呈遞到了京師。
都察院、六科衙門的官員知曉后,紛紛上奏附議,懇請朝廷罷宦官干政與外派監管之權。
科道官們之所以如此積極。
一方面是因曹正之死,另一方面是因近年來壓制科道言官最厲害的人,就是這群宦官。
京師中,內廷宦官動用廠衛做事向來不與外朝官員商討,科道官們查到問題,內廷宦官便打著皇差之名義,使得科道言官們無法插手。
外派的太監更是權重,他們本應受巡按御史監督,但卻倚仗皇權,倚仗馮保之勢,根本不配合監察,諸多巡按御史,要么躲著他們走,要么與他們同流合污,要么就如曹正一般被他們謀害。
如今外派太監犯了大錯,外加海瑞率先彈劾,一眾科道官們自然不會放棄這個機會。
即使不能讓宦官不得干政,也要削弱他們的權力。
不到兩日,小萬歷的御案上便堆滿了奏疏。
內閣稱此事涉及內廷,需小萬歷親自定,此種表態,其實就是表明內閣與科道官們想法一致。
在小萬歷心里,當下削弱宦官之權,就是削弱君權。
他顯然不愿意,只得將奏疏全部留中不發。
但科道官們相當亢奮,一日恨不得呈遞三道奏疏彈劾宦官,小萬歷無奈之下,只得將張居正召到了文華殿。
文華殿內。
小萬歷看向一旁如小山般的彈劾奏疏,撇嘴道:“元輔,這些科道官實在太過分了!內廷與外朝同樣重要,朕若將外派太監全部召回,若讓司禮監不再干政,那豈不是自斷手腳,自毀了雙眼,朕恐怕整日都要忙著批紅,什么事情都不干了!”
小萬歷在張居正的面前,絲毫不掩飾內廷宦官對他的重要性。
當下。
最懂小萬歷的官員,一個是張居正,一個是沈念。
張居正對小萬歷近兩年來的許多想法與行為都是不滿的,但十六七歲本就是叛逆心較重的年齡。
為了新政,張居正也做出了一些妥協。
比如,這兩年他已很少訓斥小萬歷;只要不影響新政,諸多事情都會順著小萬歷的想法。
張居正緩了緩,開口道:“陛下,科道言官彈劾宦官,實因外派太監孫隆王岳權勢過重,既害陛下之名,又害百姓之命所致。”
“曾經,巡按御史可監察外派太監,但而今行省之外派太監地位甚至高于地方巡撫,可謂是無法無天。臣建議,陛下下旨強調巡按御史對地方駐守太監有監管權,另外,即使陛下不能廢宦官外派制,也應提高地方巡撫與御史對地方外駐太監的監管權力,不然,宦官勢大,毀的是皇家名聲,壞的是地方民生……”
簡而言之:不削宦官之權,此事難解。
小萬歷雖不情愿,但外派太監孫隆王岳出此丑聞,他若不降低宦官對外朝事務的管控,科道官們必然還會接著鬧。
“朕全聽元輔安排!”小萬歷無奈說道。
當皇帝不容易,當一個未曾親政的皇帝更不容易,當下的小萬歷正處于想要掌控天下之權,但無奈力所不及之階段。
若無張居正這根中流砥柱。
小萬歷根本無法妥善處理朝政,甚至有可能與外朝文官不斷產生不可調和的矛盾。
“陛下,得民心難,失民心易,民心高于一切,日后做事應穩重一些,考慮得長遠一些!”張居正朝著小萬歷躬身拱手。
此話暗指小萬歷命宦官為精武學院教習與學員織造冬服,乃是為了皇家體面而不顧民情之表現,私心過重。
“朕明白了,多謝元輔教誨!”小萬歷認真說道。
:<a>https://5141e448d.xyz</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