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真正找準自身之道,定下道途,凝練道基,才能在筑基之后,不會后悔,不入歧途。
而《志士仁人》中的武俠精神,南奕說得固然好,可就他本人而言,卻難免說得有些假大空。
<divclass="contentadv">畢竟,他只是一個鍵盤俠,并不能真正踐行武俠精神。
當然,這并不影響南奕發表《志士仁人》,開辟武俠學說,宣揚武俠精神。
自身道理究竟是何,從來都取決于本人內心,而非對外發表的文章。
陶知命主要是提醒南奕,要認清自己本心,不要當真把《志士仁人》之武俠精神,當作了自己心聲。
對于《志士仁人》武俠精神所聚攏的被感召者散逸靈性,在吸收之時,南奕屆時須作出相應取舍,不能全盤應下。
這有點類似于信仰神道中信仰有毒之說法。
雖說聚攏的是散逸靈性,不是信仰之力,不需要滿足信徒愿望。
但這種散逸靈性,之所以能被聚攏,源于被感召者,對武俠精神的認同。
著作并發表《志士仁人》的南奕,可以吸取這部分靈性。
但他只能吸取自己能踐行的部分,卻不能全數吸取。否則,道途將生隱患。
不過,這種關鍵訣竅,其實也就是一句話的事。
南奕若是散修,未得陶知命指點,貿然發表《志士仁人》,肯定會全數吸取《志士仁人》聚攏之靈性。
但只要知道了關鍵妙要,南奕也就再無后顧之憂。
他直接加急刊印,于二十號刊載的《明報》上,發表《志士仁人》。
而等《志士仁人》一出,南天城文壇,終于震動。
…………
自二月十五號起,楚狂生便一直在暗中發力,為內功及《明報》造勢。
但這種造勢,影響的只是底層民眾。
世家文壇,知道郡守是在炒作輿論忽悠百姓,只做冷眼旁觀狀,不以為意。
在《志士仁人》發表前,主要是江湖武夫,以及雖未入書院,卻也在學舍讀了幾年書的平民書生,被郡守勾動心神。
在民間腦補記憶中,魔教妖人,個個武功高強,之所以能在郡城中搞出大破壞,就是因為這些魔教妖人,看了《明報》上的小說,學會了內功,武功大進。
武安卒雖然也會武功武技,卻架不住內功內力之神異,這才沒能及時制止住魔教妖人。
然后,雖然郡府對外宣告了魔教全稱為永恒明火教,但全稱太長,百姓們下意識地將此魔教,稱為明教。
普通百姓,對據說有著神異效果的內功,頗為好奇。
但他們也就只是好奇而已,關注起了《明報》,卻并未想過自己能練成內功。
而江湖武夫,則是為之瘋狂。
一來是官府背書,應當做不得假;二來,則是個別縣城,確實有奕武者武功大進。
在郡府公布內功存在之后,原本還在納悶奕武者為啥突然變強的江湖武夫,登時猜測,突然變強的奕武者,肯定是修了內功。
不過,南奕并未寫信讓燕青云放開奕武者招收門檻。大部分江湖武夫,找不到學習內功的門徑,暫時只能買下每期《明報》,指望通過看《大離雙龍傳》來找到內功修法。
而平民書生,則是隨著《明報》大火,關注起了直描畫技。
直描畫技,適合插圖配文,可在印刷術普及的當下,開辟新的畫道。
雖然世家對此不以為意,但平民書生,卻頗為上心,如同曾經南山縣的書生墨客一般,開始通過臨摹作畫來嘗試掌握。
楚狂生原本只想替南奕宣傳內功。
但在見了《明報》后,發現南奕畫技,合乎印刷之術,遲早能形成潮流,成為楚郡治下創新之政績,楚狂生也就順水推舟,將《明報》帶上,一并造勢宣傳。
然而,這種造勢,影響的始終只是底層民眾。
楚郡各大世家,冷眼旁觀,不以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