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慈悲梵法籠罩之下,只要能貢獻香火信力,再是好逸惡勞之輩,也不會在坎朝凍餓而死。
此等慈悲,于凡人而言,足可謂之“福報連綿”。
而在這種“功德深厚、福報連綿”的風氣下,坎朝之人,不論凡夫俗子還是修士法師,皆習慣了先享后付、共享服務、功德借貸等形式。
普通凡人,不事勞作時,尚且只能以香火信力折算功德。
而小有機緣,得以入修行門徑的沙彌、比丘,更是能以舍利為憑依,直接租售自身元氣,以換取功德。
然則言歸正傳,坎朝以功德治國,自然不會只有一個功德簿。
除去人皆有之的功德簿以外,坎朝還有一功德林。
所謂“功德林”者,既是坎朝皇室名下一靈境,亦是坎君統御諸州之秘鑰。
氣體魂心四相中,坎朝修士,歸于氣修。
而氣修欲證混元一氣,講究一氣貫之,能集眾人元氣于一身。
但大部分底層修士,只能將自身元氣對外租售,化身“充氣寶”。
唯修有所成者,方能采集他人元氣存于己身。
然天南海北,該如何集之?
答案便在“功德林”。
“功德林”者,林中無樹,唯見碑林聳峙,一碑即一道場。
舉凡修士,修有所成,名望足夠,即可以自身道行為引、諸般產業利源為憑,于“功德林”中“功德化形”——即立碑設下伽藍道場,自號主持。
主持者,以自身道場析分“功德券”,于林內掛牌,謂之“開林募緣”——憑此手段,可向天下募集功德、香火、元氣等。
凡持功德簿者,皆可認購功德券,為主持輸注功德,乃至香火、元氣等。
認購者,即為道場護法檀越,或稱施主。
依其持券多寡,可按期得享道場功德供奉。
主持得功德以行其事,施主享供奉以增其積,兩相得利。
然道場利源豐瘠,關乎供奉厚薄。
若主持善治,產業豐盈,名望通達,獲眾人青睞,則其道場香火鼎盛,所析功德券價值自漲。
護法檀越手中之券,水漲船高,可轉售于林內他客,坐收其利,此謂之“禪機升”。
反之,若主持無能,利源枯竭,則供奉稀薄,功德券之價亦跌。
持券者或忍痛割舍,或靜待轉機,此謂之“禪機降”。
是故這功德林內,匯聚坎朝諸多道場香火,時刻禪機流轉,漲跌無常。
萬千護法檀越,或凝神觀碑,揣摩各道場氣運消長;或低聲密議,參悟禪機之升降,不時交割手中功德券。
而在坎朝諸多道場主持之中,坎君與其余州牧,正是最為尊崇的十四位主持。
其名下道場,即各自所治之州,更是可稱梵國。
總之,坎君掌控“功德林”樞紐,雖不能直接號令各州州牧,卻有無形之手,借萬千功德券漲跌流轉,深深植入諸州命脈之中。
此乃以“功德”為名,聚天下資財,化分封之權為無形羈縻之妙法。
此等國情,自是與離朝大相徑庭。
但南奕只在想一件事:
梵國修士,能在“功德林”中立碑掛牌、開林募緣,大割韭菜。
那他呢?
————
:<ahref="https://fd"target="_blank">https://fd</a>。手機版:<ahref="https://fd"target="_blank">https://fd</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