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九有些不悅,心想早知如此,自己當時不如直接去撿了。
王揚在現代禮儀的規范下,禮貌用語已成本能,剛要說句道謝的話,可想起自己正假裝的身份,便硬生生地咽了回去。他隨手抄起一根樹枝,在地上畫了起來。
眾人都伸長脖子看去,剛開始以為他要寫字,后來又覺得他像是在畫畫。其所畫之圖鉤折曲回,紋理瑣細,中間還有小字鑲嵌,圖案甚是繁復。
“這.......這是......符咒?!”什長與幾名軍士驚道。
王揚把樹枝一扔,說道:“看清楚,這可是天師道最正宗的通光符。我瑯琊王氏世傳天師道,這個你不會不知道吧。”
王揚畫的是法國國家圖書館所藏之敦煌道符,說來慚愧,這也是他唯一會畫的符咒。
從文化史和思想史的角度來說,王揚最精通的其實是儒釋兩家,道家排在最末。所以什么“天師道最正宗的通光符”云云,完全是蒙人的說辭。
但瑯琊王氏世傳天師道可是由陳寅恪先生考證過的。那些軍士們當然未必知道此事,但他就是要用這些“栩栩如生”、“理直氣壯”的細節,唬住這些兵!
東晉南朝雖盛行佛道,但普通百姓所知有限,即便勉強認出了符咒,但哪里能知道什么“通光符”正不正宗的事?
至于瑯琊王氏是否家傳天師道就更加不了解了!
他們連世家大族平日里吃的是什么都想象不到,更遑論這些家族門內所傳之知識信仰。
不過士族子弟多有信奉佛道這件事他們是知道的。之前王揚的談吐氣派已經讓他們有些相信王揚的身份。待見了這個符咒后,不禁又信了幾分。
王揚見眾人又敬又畏的神色,心下一喜,正以為快要過關時,兩個熟悉而突兀的聲音突然響起:
“我也姓瑯琊王氏!”
“我也是瑯琊王氏的!”
泥馬!!!
王揚心中頓時出現一萬只草泥馬奔騰而過!
————————————————
注:1“卑與尊斗,皆為賊。”出《晉書·刑法志》中張斐《注晉律表》,乃晉代律法。南朝宋、齊皆沿用晉律,至梁朝始重新編定律法,不過仍以晉律為藍本。
2陳寅恪考證瑯琊王氏世傳天師道之文章名為《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系》,收于《金明館叢稿初編》。
3中古時代的道教符咒更近于復雜的圖畫,而非電視劇里那種簡筆篆文。王揚所畫出自敦煌藏經洞,雖是唐時抄本,但這種符咒未必不出于前代傳承,對具體圖案感興趣的小伙伴可以參考《法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西域文獻》第三十三冊,編號p.4824。
4部分法制史將“惡逆罪”的起源定于北齊律的“重罪十條”,誤。東漢時已有此罪。《后漢書·梁統傳》:“建初八年,遂譖殺二貴人,而陷竦等以惡逆。”《后漢書·陳球傳》:“曹節、王甫復爭,以為梁后家犯惡逆,雖葬懿陵,武帝黜廢衛后,而以李夫人配食。”這件事在《后漢紀》中也有記載:“外家心惡梁氏,欲毀販之,乃誣以惡逆。”此罪晉律相承,《晉書·刑法志》載張裴《注晉律表》云:“陵上僭貴,謂之惡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