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長瑜不得不承認,王揚這個人真的不討人厭。尊卑之間的一些做派是孔長瑜司空見慣,也習以為常的。王揚有這種做派,但在程度上恰到好處,既不失身份原則,又不過分欺人。他說的一些話,雖然你明知道是外交辭令,未必有多少真誠在,但綜合語氣和神情,總體上還是讓人感覺比較舒服的。
“公子言重了,小人見識有限,也只是隨口一提,不知公子三個部族準備選哪個?”孔長瑜盯著王揚。
“你的意思是?”王揚反問。
“小人......”孔長瑜眉頭緊蹙,故意擺出努力思考同時又覺得很為難的樣子,沉默一段時間之后才嘆了口氣:“小人實在選不出。”
你個老狐貍。
王揚也學孔長瑜的樣子,皺眉想了一會兒,說:“確實是不好選。這樣,我再想想,今天就多謝先生了.......”
孔長瑜一聽竟是要打住話題的意思,便裝作思考之中突然有了什么心得似的,說道:
“既然三者都有劣勢,又必選其一,那就應該看哪部的劣勢最不能接受。譬若木盆打水,水量多少不系于最長之板,而系于最短者。”
王揚作豁然開朗狀:“先生高見!請先生比較三蠻劣勢之長短。”
“我以為,其弊最大者,乃宜都蠻!(c)
宜都蠻敵視漢人已久,光此一條,就斷了通商的可能。并且他們不僅自己敵視漢人,還鼓動其他蠻部敵視漢人,若有與漢人結好者,便謂之背叛。所以即便我們提出通商,他們也不會接受。
還有一點,他們的部族很松散,由各種家族組成,這些家族共同信奉槃瓠神,認為槃瓠神會派神使來拯救部族,找不到神使,便沒有首領,一直由三個最大家族的族長共管。
可由于沒有公認的首領,所以這三個族長的權力也不是很大,根本無法控制整個宜都蠻部。這太不穩定了!就算朝廷和三個族長談妥,但決策政令,也無法貫徹,這種條件下,如何能通商呢?
所以,宜都蠻是應該最先摒棄的!”
孔長瑜言之鑿鑿,態度鮮明。
王揚點頭道:“原來如此,那這一部絕對不能用!敢問剩余兩部應該如何取舍呢?”
“永寧蠻雖然不太平(a),多攻戰仇殺,但他們很有實力,幾部之中最為富有,對漢人的態度也很平和,和他們交易,有很多貨物可換,利最大。武寧蠻各方面條件都平平(b),但就憑他們天性奸滑,背約負盟,也不可與之交易!若無信譽,怎能通商?今日定價,明日反悔,今日開市,明日清野,那怎么能成呢?所以我建議,開蠻路貿易,當選永寧蠻(a)!”
王揚若有所思:“我寫《南蠻統考》時便寫過這個武寧蠻(b),他們晉時三次背盟,最受唾棄,先生說他們無信譽,是指近十年來又發生了什么無信譽之事嗎?”
“這個倒沒有,我說的也是晉時三叛之事。但這種無信是刻在武寧蠻血液中的,一朝無信,便不能信!事雖久遠,但其譎詐多詐,恐怕早已深入骨髓。即便近年來未有明顯背信之事,那也不過是沒遇到什么考驗罷了。一旦我們與之通商,利益豐厚,難保他們不會故態復萌。”
王揚緩緩搖扇道:
“先生所言,未免有些武斷了。時移世易,理不刻舟,豈能以百年前之事斷言今日哉?并且永寧蠻雖有諸多好處(a),但多仇敵攻伐一條,弊端太大。不太平如何營商?若蠻路不能保證安全,商隊往來,動輒被劫,這......”
孔長瑜堅持道:
“兩害相權取其輕,小人以為,武寧蠻奸詭反覆(b),乃是其部族生存之道,難以輕易改變!通商的根本在于守信,信不能守,便無通商之基礎。至于永寧蠻(a)商路安全之事,可以派遣軍兵護送,或者干脆聯合永寧蠻一同負責安全。”
兩人討論了一陣,誰也沒說服誰,不過兩人都認為已經得到自己想要的了,所以心情都不錯,孔長瑜出門上了馬車后,搖頭笑道:“還是太年輕了。”
王揚目送孔長瑜離開,喃喃笑道:“還是太simple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