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之前說,這是你最后的條件,不會再讓。我現在也對你說這句話:這也是我最后的條件,沒有再談的余地。如果你不應,你現在就可以出門,我今天不攔你,但我們的合作就到此為止,你我以后就是敵人。
對付敵人,那自然是無所不用其極。當然,你也可以同樣無所不有其極地來對付我,至于結果,你既擅長謀算,那你就謀算一下吧。
如果你應了,我可以再給你一個保證:事成之后,你我兩清,以后我不會再對你提任何要求。你也不用再來我這個院子。
巴東王的事兒,你不需再管。你不是千方百計想擺脫我嗎?這就是最好的機會。”
蕭寶月逼視王揚:
“我的話說明白了。現在看你怎么選。是應,還是不應?”
談判原則之一:不要陷入被動選擇。
被動選擇是失敗的前兆。它意味著你失去了對局面的控制權,只能在他人的框架內做出反應。
高明的做法是跳出選擇,將對手引入自己的節奏,掌握主動權。
“蕭娘子話說得倒是很明白,只是算得不太明白。”
蕭寶月眼眸微瞇:
“我如何算得不明白了?”
“我告訴你蠻路,你給我辦尚書省戶籍。這叫公平交易。你既讓我說蠻路,又讓我在絳襖上做手腳,這叫欺行霸市。”
蕭寶月目光變得危險起來:
“所以你是不應了?”
談判原則之二:不要做單方面的讓步。
單方面的讓步不是談判,而是服從。
正如英國談判專家蓋溫·肯尼迪一針見血地指出:“談判是一種交換。”
既然是交換,那自己讓步之時,記得讓對手交換同樣的讓步。
王揚沒有任何停頓,直接說道:
“欺行霸市的話我是一定不應的!但如果你非要我在絳襖上做手腳,也不是不可以,只是我的第一個條件,就要舊事重提了。蕭娘子可愿答應?”
蕭寶月斷然道:“我早說過了,第一個條件我不可能答應!”
談判原則之三:動態平衡。
博弈的底層邏輯在于什么?
在于動態地看待問題。
一成不變與一意孤行都可能導致僵局與失敗。
真正的博弈高手懂得在變化中尋找機會,在動態中調整策略,以求平衡。
平衡代表著穩定,代表著雙方都可以接受。
“這次和之前不一樣。你不需要寫我在荊州的所有行事都是你命令的,你只需要寫明,你是如何幫我冒姓瑯琊的——”
蕭寶月聽到這兒,立即要開口拒絕,王揚道:
“你先別急,你寫的這個說明,我只是暫時保管。等到你把尚書省戶籍辦好之后,我就把它還你。
我這個要求,對我們雙方來說最合適不過。因為對于我自己來說,我需要一個保證。尚書省戶籍不知何時才能辦好,而蠻路你現在就要,這就相當于你要先提貨,然后隔很久之后再付錢,我要個抵押,或者說要個欠條,不過分吧?
對于你來說,這個說明放在我這兒,你盡可以放心。因為你所寫的內容是關于我冒姓瑯琊的,所以我不會給別人看,也不可能利用它做什么文章。這個說明一旦暴露出去,我是死罪,你只是從犯,故而我不會拿它去冒險。等到你把戶籍的事辦妥,我自然會原封不動地還給你。
這是我是能接受的最低底線,不能再改。”
王揚和蕭寶月現在的情形,正符合博弈論中的一種模型,叫chickengame,翻譯成中文是“懦夫博弈”,也叫膽小者游戲。這個模型的基本模式是:兩輛車相向行駛,先避者輸。若都不避,則兩車俱毀。
此模型一共只有四種結局,如果用數字得分代表損益結果,贏可得10分,輸為0分,車毀為-10分,那么在chickengame中,四種結局下,甲、乙雙方的得分分別是:
1兩者皆進(-10、-10)2甲進乙退(10、0)3乙進甲退(0、10)4兩者皆退(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