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大人此言,莫非認為本將在面欺?”
“咋的,陶大人還想讓王爺殺了咱!”
“......”
“好了好了。都是自己人,不要做意氣爭。”巴東王打了個手勢,止住爭吵的幾人,“現在本王問的是應該如何應對臺使,其他的不必說那么遠。”
然后問孔長瑜道:
“孔先生的意見呢?”
孔長瑜主意早定,站起道:
“下官以為,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不能因噎廢食,耽誤戎事。甲兵乃荊州第一要務,不可輕廢......”
馮、劉二將聞此俱喜,郭文遠則聽得皺眉,但聽孔長瑜話風一轉:
“不過郭老弟說得也有道理。應對臺使,當策萬全,不可僥幸。所以下官建議,搶在臺使到荊之前,完成交易!這筆交易做完之后,即偃旗息鼓,暫閉蠻路,等臺使返京后,再行恢復。
另外,臺使到荊后,可多布耳目,密切監視臺使行蹤,使其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皆在我等掌握中。這樣即便他真想查些什么,我們也能第一時間知道,快速應對。”
這條折中的建議馮、劉二將也能接受,巴東王也不想舍掉即將到手的兵甲,正要拍板定論,忽見一直沉默的李敬軒搖頭嘆息。
巴東王好奇問:“李先生為何嘆氣?”
“我嘆謀士雖智,武將雖勇,卻都是舍本逐末,未得要領。我以為孔先生會出奇策,然今所言平平耳。”
眾人都不悅地看向李敬軒。
巴東王納悶兒:“那李先生有什么奇策呢?”
“要用我的奇策,王爺得下定決心殺兩人!”
“哪兩人?”
“一是臺使,二是王揚!”
話音未落,滿座皆驚!
———————
注:1此時尚未有咱字,也沒有俺字,當時口語常用“身”字替代“我”,但老馮如果說身如何如何,很多讀者未必能有感受,為了大家能更好把握語氣,還是用了咱。用俺
2尋陽陶氏就是陶侃、陶淵明那一支。自陶侃之后,家勢日降。陶淵明那時已經衰落,但猶然有祖上余蔭。所以陶淵明當彭澤令,不見郡郵,說:“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晉書·隱逸傳》)逯欽立先生的判斷很對,此小人非道德意義上的小人,而是貴庶相隔的那個“小人”。(《評陶淵明<陶淵明集>校注代前言》)
彭澤當時屬尋陽郡,乃陶家郡望,而當時郡郵亦用本地人,所以相當于是陶淵明的“同鄉”,陶淵明乃鄉望士族,卻因為職事需要,要被身份低微的同鄉督郵所核察。故而陶淵明才稱督郵為“鄉里小人”,就是同鄉的小人,而非某學者所謂鄉議中公認的小人。
(為什么魏晉南朝時期的督郵那么惹人厭?就是因為此官位輕權重,任此職的人都是寒門及以下,卻能代表郡守巡查各縣,所以不為士大夫所喜。)
陶氏在陶淵明時還能自矜身份,但到了蕭梁,則徹底淪落。《梁書·安成王秀傳》:“及至州,聞前刺史取征士陶潛曾孫為里司。”
里司這個官就是之前帶孫子來找阿五算賬的那個小吏,是鄉官。連鄉官都當上了,可見門第淪落到何種地步。
本章中陶家的門第正是陶淵明之后,里司曾孫之前。在快速下滑之中。
所以本章中參與密謀的,都是在當時社會運作邏輯中的不得意者。
3麥子這件事我完全不懂,是查了百度,看了幾個科普網頁,又驗證以網上的幾個回答......慚愧。應該查專業書籍,再問專業人士的。好吧,這塊是我偷懶了(╥﹏╥)。下次不會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