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凡;24;9.41;檢測過程如下:確認無感染風險;收獲:白水草四株;自述前往地點為:大波鎮周邊.”
程野一邊念叨,一邊記錄下剛剛的檢查過程,筆尖在紙頁上劃出沙沙聲響。
這是b區檢查官每天最繁重的工作,幾乎占據了工作量將近70%之多。
盡管記錄不需要很復雜,只要把姓名、年齡、進入時間、簡略的檢查過程,以及最重要的收獲和前往地點記錄下來,進行留檔,方便日后追溯就行。
但檢疫b區的人實在是太多了,按每天記錄六百人來計算,基本沒有停下來休息的時間。
而等他這邊記完,檢疫b區的文書人員也不能閑著,必須要在晚上把所有信息收攏,逐字逐句敲進緩沖區的服務器里儲存起來。
通過居民系統,將這些記錄與每個人的基礎信息進行對應,點開來就能清晰看到這人半年內的進出頻率、每次帶回來的東西、常去的活動地點。
而利用這些雜七雜八的數據進行分析,其實就是現代大數據的雛形。
通過大數據的變化,就能立刻分析出幸福城周邊的威脅變化,也能從源頭分析一個人的風險程度高低。
例如天天外出去很遠地方的人,檢查過程就要比其他人更復雜一些。
又例如一個人頻繁的去往一個地方,就要分析有沒有什么問題。
甚至能從收獲的變化里看出資源分布,分析這種分布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當然,這些想法目前還只是個模糊的架構,連個能落地的方案都算不上。
為什么?
程野寫完最后一個字,把筆往桌上一扔,忍不住長嘆一口氣。
因為檢查站實在太特么窮酸了!
就算丁以山從資料里了解到大數據、信息化的門道,也真派了人嘗試著往這個方向走,一點點分析其中的好處,想逐步改善現狀。
可檢查站的培養體系,早就注定了這套系統不可能完整落地。
沒有任何一個檢查官,有機會正經去學什么數據化管理,去正兒八經的感受一次大數據帶來的好處。
也沒有任何一個檢查官,會對坐在電腦面前,敲代碼感興趣。
就像李長風這個薪火庇護城的四級檢查官,對應用了源軌技術的物品也是一知半解。
足以證明不管是哪里的檢查官,都沒有時間去學些這些旁枝末節的知識。
自然,檢查站只能把這些“精細活”壓在文員頭上。
可問題是,文員就算明白了,也沒資格往上面遞預算申請。
程野特意去看過文員用的電腦,果然是他想象中的“大屁股”。
整個檢查站四個區域,加起來才八臺。
每個區域兩臺,一臺錄入信息,一臺備份數據。
要說處理基礎記錄,速度倒還湊活,可要是從零開始學習研究,程野自己坐著看了一會,都有些傻眼。
因為電腦的系統并不是他熟悉的windows,而是從薪火采購回來的服務器專用系統,所有數據都是用命令行來進行實現,一切以簡單實用為主。
哪怕翻出來舊時代的編程書,想要在這上面研究出點東西來
嗯,還是說點更實際的。
每天光是錄入基礎信息就忙到半夜,哪還有精力去學習?
至于更高級的算法模型、實時預警系統,那更是連想都不敢想的天方夜譚。
放在現代,從幾十億人里培養挑選,都不見得能選出來多少人才。
指望著幸福城這些普通人去研究,不如等著薪火研究出成品后去購買。
當然,到這又會回到最初的問題上。
沒錢。
檢查站沒錢,就算偶爾有點結余,也該用在刀刃上。
“這波大遷徙是個絕佳的機會,要是檢查站能搞到點經費,就舒服了.”
程野用抹布擦掉桌邊濺起的水漬,心底暗暗思忖著。
和丁以山之間的冒險交鋒與試探,已經讓他基本確定了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