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地面,坐上皮卡車。
程野沒有急著立刻去河邊,而是讓江川沿著鎮子周圍又轉悠了一圈。
從泥濘鄉道的走向,到整座鎮子的“十”字布局,再到可利用的建筑殘骸,都像3d地圖般在他腦海中構建出完整的記憶模型。
而第一輪答卷上的答案,也在這模型定型后涌現出更多思路,使得第二輪考題的答案幾乎不費思索便有了眉目。
翻開地圖,著重于水系部分。
當年為何選擇大波鎮建港口,而非工業區旁的臨江支流?
最關鍵的原因,在于臨江水系分流而出的黃水河與白水河,雖曲曲折折,最終仍會匯入臨江主脈。
而工業區旁的支流,卻會匯入另一條大江“安江”。
地圖上的安江蜿蜒得極為夸張,沿途還要穿越數段高低落差極大的水域,天然不適合行船貨運。
反觀臨江,一路貫通四省,無激流險灘,潛力非凡。
以大波鎮為支點,在白水河設立引水港口,噸位小的船只可在大波鎮停靠裝載,噸位大的則在黃水河完成作業。
如此一來,大波鎮便成了典型的“兩岸經濟潛力地形”。
沿白水河左側(大波鎮原址)地勢較低,適合建居民區。
沿黃水河右側地勢偏高且平坦,適合設工業區。
一地跨兩河,這等地形放在現代,想不繁榮都難。
只可惜在廢土,水路早已荒廢,水下又危機四伏,大波鎮才會荒廢至今。
“問路縣是陸運咽喉,而大波鎮是水運體系的咽喉”
程野在心里盤算著。
若能確保兩河不潰堤,將居民區建在兩河分叉的緩沖帶,簡直是天時地利齊備。
天然的河道屏障,既能抵御荒野生物,又能提供水源與潛在的航運價值。
只可惜現在漲水以后,中間的緩沖帶已經被淹沒了邊緣,只剩中間地勢較高的部分。
而且從大波鎮通往緩沖帶的橋梁早就坍塌,以后要是想利用這一部分,必須要先修橋、再筑堤壩,才能形成絕佳的地形屏障守護。
同時,又能分管河岸兩側,簡直再好不過。
“還有個前提是,得先解決水下的麻煩。”
程野合上地圖,目光投向遠處霧氣繚繞的河面。
接下來,便是對白水河的細致探查了。
皮卡停在距離碼頭約兩百米的荒地上,呼呼的水流聲已清晰入耳。
正值汛期,又處在交匯口,程野站在碼頭邊緣打量,主干白水河的流速快得驚人,水面翻涌著青黃色的浪濤,別說撒網釣魚,怕是扔塊石頭都能被沖得瞬間不見蹤影。
“走,繼續往下。按水系規律,這里一定還有分流。”
這些資料里從未提及的細節,果然得靠實地勘察才能摸清,而這恰恰是制定建設計劃的關鍵。
見程野凝神思索,江川識趣地沒打斷,穩穩握住方向盤,做好了司機職責。
皮卡順著堤壩一路下行,約莫兩公里后,一道清晰的分叉口終于出現在眼前。
這里已離大波鎮中心有段距離,更像是深入了鎮旁的農村區域,路邊開始出現坍塌的農舍與荒廢的田埂。
“這就麻煩了。”程野看著分流處,眉頭微蹙。
這里距離鎮子有一段距離,若是確定大波鎮為中心,又想把水電站囊括其中,戰線勢必就得拉長。
但沒辦法,畢竟是現代建設的水電站,怎么也不會建在鎮中心。
況且這種微型水電站最初的設計用途,本就是滿足村級需求,遠不能和工業區那座能供幾十萬人用電的大型水電站相比。
左右眺望,寬約十米的白水河,主干八米仍往下游流淌,另有兩米寬的支流被分流引入內陸,水流稍緩,水面泛著細碎的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