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往下算,如果想搏一把,選擇有孩有老的家庭,勞力只差5%,卻能得到翻倍的積分。
然而,現實真能和計算出來的數字完全匹配嗎?
管理五百個青壯年,和管理七十個家庭的難度,根本不在一個層面上。
這些到今天還能維持三代同堂的家庭,要么是抗風險能力極強的人,要么就是自主能力拉滿的群體。
帶著他們慢慢搞建設或許沒問題,但關鍵在于,這次考核是各組之間的競爭。
萬一遇到重勞力任務,或是帶有危險性的工作,這些家庭不愿意執行怎么辦?
諸多現實問題擺在眼前,就連程野也忍不住認真思索起來。
在不清楚積分能購買什么的情況下,就要確定人員分配,這確實是個難題。
但正如丁以山所說,他想看到檢查官有信心、有膽量去選擇這些家庭。
若是提前知道了積分能兌換的東西,大家的選擇就會變成純粹的利益考量,反而違背了建設衛星城、考核檢查官的初衷。
“程哥,我們怎么選?”
見其他組的檢查官都開始討論起來,王康也扭過頭問道。
“先不急著定,我們得出去看看那些自愿參加考核的人,了解一下他們的素質再做決定。”
程野嘴上說著,手指卻翻開了面前的資料,目光再次落在第一頁的內容上。
核心指標的四項要素里,除了第四條錄入信息不需要物資,其他不管是住所、哨位還是供給點,都需要一定數量的物資才能滿足消耗。
資料下方特意標注,考核會提供初始積分用于兌換物資。
看似是在告訴所有人,初始積分可以換到物資來完成目標,實則暗藏著一個大坑。
多少積分才夠用?
會不會因為選擇的青壯年超過一定數量,導致分數不夠購買基礎材料,直接被淘汰?
另外,評分標準中,實用性、效率、創新性這三項占了80%的權重,而這三項都需要足夠的物資才能拿到高分。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是沒有物資,再精巧的建設方案也不可能追得上物資充沛的競爭對手。
反過來講,如果為了積分一味兌換物資,導致勞力不足,別說完成考核任務,就連搭建臨時住所、哨位和供給點都可能成問題。
所以,挑選人手的難度不僅在于研究人群比例,更在于挑人的眼光。
人群比例足夠合理,或許能彌補眼光和經驗上的不足。
反之,要是眼光夠毒辣,手段足夠服眾,哪怕比例很是極端,也能保證最終的得分。
所謂的最優解,確實很考驗檢查官的個人能力,并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
“有人棄權嗎?”
丁以山再次開口詢問,見場中沒有任何人舉手,當即大手一揮。
“好了,你們還有最后半個小時的思考時間,兩點半,準時出發!”
“每組有四個小時的挑人時間,挑完之后,同樣有四個小時用來確定用積分兌換的物資。”
“明天早上七點,選定的人手會由軍團進行護送,乘坐大巴車抵達衛星城。”
“物資會在清晨提前配送至指定點位,保證做到人到物資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