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上再如何抱怨,李懷端還是立刻安排了差役去路上接應,又去碼頭跟進。
盧文鳴也知道人一多就容易生亂,唯恐給老友惹來麻煩,接道:“我去一趟碼頭,若有事情,也曉得什么情況。”
李懷端道:“你去也叫不動人,我跟你一道去!”
說著催人套了馬,兩人一前一后出得衙門,匆忙往碼頭跑。
盧、李兩個急急趕往碼頭的時候,那靈河鎮轄下村子出身,因青蒜、水芹菜同宋妙相識,隨后踴躍自薦,爭著要回鄉幫韓礪等人招募人力的李阿婆,也正四處張望,一心往汲縣富安碼頭走。
她后頭跟著七八人,另有兩人跟她齊頭并進。
齊頭兩人都是二十上下,其中一個左手拿一張圖紙,指著大道右邊一處屋舍同樹木道:“是了,就是這里,土地廟!你看畫得一模一樣,四扇門,上頭寫的字筆畫也長得挺像,邊上這棵樹的彎岔都一樣!”
另一人忙湊近去看,應道:“是了,就是這里沒錯!”
又轉頭同李阿婆道:“大姨婆,往右邊走!”
李阿婆卻是一副將信將疑模樣,也過去看了眼。
老人不知道小篆、楷書寫法不同,只曉得比著上頭“土地廟”三個字一條一條筆畫,最后道:“我看這三個字怎的好像橫豎寫得不大一樣?”
又道:“萬一另一條道上也有個土地廟呢?穩妥些,還是找人問問吧!若是走錯了,人生地不熟的,費腳力也就算了,耽誤了報到的功夫怎么辦?”
她輩分最高,年紀最大,人雖絮叨,到底今次是為頭的,又是因她帶來的消息,后頭一群青壯雖然不耐煩,也只好彼此拿眼睛表示不滿,又從嘴里“唉!”、“哎!”地發出噓聲。
李阿婆哪里不曉得這群后生覺得自己煩——畢竟一路過來,照著圖走,就沒走錯過,但她還是堅持回回岔路的時候都要問人。
這樣做法,啰啰嗦嗦,自然是讓小兒輩覺得丟面子,又瑣碎。
但老人經事多,凡事求穩,又自覺是個帶隊的,生怕出錯,寧可被埋怨,也不肯放松些。
她道:“你們不好意思去問,我來問!”
說著就要上前去找路人。
一群后生,哪里好意思叫個老婆子去問路。
于是慌不迭拉的拉,勸的勸,又有人趕緊上前問了。
果然不多時回來道:“姨婆,往右邊走,碼頭還有小五里地就到了!”
一眾人等忙又趕路。
再走到岔道時候,卻見那分岔地方站著十來人,也是當頭一人拿一張紙,紙上繪有道路指引,正按圖找路。
兩邊一對,見得對面模樣,就猜到彼此目的一致,于是上前打一會招呼,原來都是靈河鎮的。
“你們怎的曉得這里要招人的?”
“我們村有個收雞鴨的販子特地來說的,問我們有沒有一二十天空,便是沒有,也能干一天算一天錢——左右閑著也是閑著,又包一頓吃,又有貼補,能省嚼用,就過來看看!你們打哪里曉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