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規模已經被降格為百分之一,所以火種星所需要的行星發動機數量也大大減少,大幅降低了打造所需要的資源。
事實上,對于目前的人類方而言,從無到有打造一顆人造行星,是一個巨大而艱難的星球級工程。
但7級設計圖紙的存在使得人類方輕松跨越了海量的技術門檻。
與打造火種星相比,外星球殖民無疑是更加輕松的選擇。
尤其是在明日聯盟已經探明賽蘭迪斯星情況的前提下。
但因為某一點,三位領袖最終改變了主意。
那就是
人類文明需要在宇宙里留下一顆火種。
一旦人類方在和怪物方的戰爭中落敗,至少人類文明還能繼續發展。
楚山河默默回憶了當時城市ai所計算出的火種星數據。
直徑約127.4公里,表面積約51萬平方公里,體積約為1.08321x10k質量為5.972x10公斤。
火種星將擁有金屬內核、巖石地幔,地表有液態水、大氣和磁場,旨在模擬蔚瀾星地理大氣環境。
目前,人類方已經找到了建造火種星的合適地點。
那里擁有著多顆形態各異的行星,十分方便人類方進行拆解,獲取土壤、金屬礦物和液態水。
此時此刻,天啟教的圣啟號已經抵達了建設火種星的目的地。
隨著火種星計劃啟動,人類三大組織的工兵型移動城市被悉數派遣給了天啟教。
與之隨行的還有兩個負責護衛的5級移動城市作戰集群。
第一步,是選址與規劃。
人類方需要為火種星選址一個合適的軌道,這條軌道與太陽的距離需要恰到好處,并且軌道相對“干凈”。
在圣啟號城市ai的協助下,軌道位置很快得到了確認。
第二步,則是從周圍行星獲取和運輸原料。
為此,人類方需要派遣移動城市前往鄰近的行星,以便獲取其土壤、水分和金屬礦物等打造資源。
說是鄰近行星,其實兩者之間相隔的距離也有足足幾千公里遠——這在太空里其實是常態。
移動城市們就此浩浩蕩蕩出發,前往各個行星。
所采集到的資源將通過傳送裝置直接傳送到圣啟號,再送到生產車間開始打造。
圣啟號雖然是7級移動城市,但它生產車間的規模還遠遠不夠在內部打造出一顆人造行星。
因此,模塊化建設成為了唯一的選擇,也是符合工程學邏輯的可行方案。
首先要打造的,便是火種星的“地核”。
7級設計圖紙詳細列出了人造行星地核的構造。
利用旋轉和導電流體產生行星磁場的發電模塊。
構成地核的主體框架,提供強大的結構支撐,承受難以置信的壓力的結構模塊。
控制地核溫度,防止過熱導致結構失效的冷卻與熱管理模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