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時監測壓力、溫度、流速、磁場強度等數據的傳感器網絡模塊。
作為一顆人造行星,火種星的地核要比蔚瀾星更加“智能”,因為它是可以進行監測并通過一系列操作改變數據的。
隨著派遣出去的移動城市們陸續就位,所采集到的金屬礦物資源源源不斷地傳送到了圣啟號上。
僅憑采集是不夠資源的,最關鍵的是離野給出的機械世界樹種子。
這顆來自于廢土神明的神奇造物,將從內到外支撐起整個火種星。
生產車間里當即開始了一系列模塊的打造。
被打造后的地核模塊則是被投放到了指定軌道之上,而負責組裝拼接它們的正是成百上千座0.5級工程型移動城市。
這些卡車大小的移動城市將從內到外一層層地添加組成模塊,最終構成行星地核。
最初,模塊間幾乎沒有引力,需要0.5級移動城市使用小型機械臂和工作爪進行對接。
隨著質量增加,引力開始顯現。此時需要引力裝置來輔助移動和定位新模塊,避免它們因相互引力而失控碰撞。
模塊拼接工作進展過半時,地核內部逐漸產生自然的高溫高壓,融化部分模塊形成液態外核。
當最后一個地核模塊拼接完畢后,城市ai通過校驗得出了結果。
“報告,地核一切數據皆在正常范圍內,可正常運轉。”
通訊頻道里頓時發出了此起彼伏的熱烈歡呼聲。
康斯坦丁微微頷首。
“繼續吧。”
緊接著的,便是地幔建設了。
在地核建設完畢、其強大引力場已然成型的基礎上,地幔建設便是一場規模空前、精準無比的“星際堆砌”與“重力馴服”行動。
位于各顆行星上的移動城市們會將采集到的巨量巖石和礦物資源傳送到圣啟號,再由圣啟號輸送到地核附近——如果不夠的話,還會去從小行星帶采集。
在輸送前,圣啟號將通過城市內部的工程裝置將巖石和礦物資源進行粉碎工作,使其化為碎屑。
由于地核已經具備引力,因此會將投放過來的海量巖石礦物碎屑吸附過來,使其覆蓋在表面。
當第一層巖石礦物碎屑完成覆蓋時,地核會將其加熱至白熾甚至熔融狀態,以便形成“地幔”。
地幔便是以這樣的方式一層一層形成。
在此期間,圣啟號還會派出一批耐高溫的工程機器人,在熔融層之下快速組裝并加固那些已冷卻的固態巖石,形成縱橫交錯的支撐骨架,以承受上方日益增長的重壓。
整個地幔層就像是一個被3d打印的洋蔥,從內核邊界向外,一層一層地有序堆積。強大的引力自然壓實著每一層新添加的物質。
隨著最后一層巖石和礦物碎屑鋪設完畢,地幔層就此大功告成。
第三步,則是打造地殼。
人造行星建設就此進入了精巧的大陸建造階段。
部署于多顆行星的移動城市們將采集到的富含硅、鋁、鉀、鈉等較輕元素的花崗巖質巖層傳送給圣啟號,再由其傳送到火種星上。
這些材料被地幔層的高熱地帶,以便溶融成新的地殼結構。
隨著地殼結構鋪設完畢,城市ai開始操作地核模塊從內部產生引力和離心力,在地表進行精妙的“地殼運動”。
原本需要數百萬才能完成的地質演變,在機器的計算下快速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