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只是一縷意念?難道是因為那最后一戰中,‘鄭王鞭’吸收了軍魂,集合這數萬軍魂才凝練成的器靈?如此便可麻煩了,難道要我一個人擊殺這數萬軍魂才能破開禁制?”
沒有時間給楊毅細細揣測,不斷的有鄭王騎軍涌了過來,在這條“鞭身大道”之上,既寬敞又無遮擋,楊毅只能完全憑借自身的實力硬抗,手中的魎皇刀上下翻飛,在騎軍之中左躲右閃,一時間好不狼狽。
忽然,楊毅刀勢一凝,只聽他一聲大喝,便是一股狂暴刀勢席卷四散,卻是逼得急了,使出“寂滅三絕刀”來,這一擊環形刀芒席卷開去,只將身周百米內的騎軍橫掃一空。
黃色光影不斷消融,“死”在寂滅三絕刀下的軍魂,沒有上百也有八十,可是對于這支強大的騎兵隊來說,卻只是九牛一毛,只見一名頭戴重盔,好似將領一般的人物,五官已做虛無的藏在陰影之下,他抬手一揮,人浪再次一分,便又是一股股騎兵沖了過來。
與此同時,鄭王劍盾軍步步緊逼,而且每走一步皆是氣勢非凡,楊毅雖然肉身強悍,又不懼久戰,但一時間也被困在陣中,尤其是這鄭王鞭中的軍魂源源不斷,在消融之時,好似又重新凝練出新的軍魂來,也不知何時才是盡頭。
楊毅眼中寒光四射,打定主意要與這“鄭王軍魂大戰”先戰上一場,試試深淺,探手一抹須彌戒環,便是將“丈二明陽槊”取了出來。
面對大范圍的敵人進攻,加上又是開闊地形,還是使用這把兵器更順手,而且“丈二明陽槊”鑲嵌了一顆能夠增幅“兩成”力量屬性的寶石,使得楊毅的槍術在軍陣之中的殺傷力尤為驚人。
雖然只是步戰,但是楊毅發揮出長兵器的優勢,加上勢大力沉,橫掃拍擊,皆是許多傷亡,不多時,便也將這支鄭王騎軍小隊消滅掉,還不等他喘息一口氣來,鄭王劍盾軍也分出一股部隊沖了上來,并且為了阻止楊毅逃遁,無數利箭飛射而下,如雨一般落在楊毅身上。
“叮叮叮……”
楊毅一時間也只能扭打槍花,將這些利箭格開,趁著這個功夫,鄭王劍盾軍便已經圍了上來。
面對劍盾大隊的糾纏,卻又是另一種感受,楊毅的“丈二明陽槊”拍在那圓盾之上,居然并不能一擊就使得盾碎人消,楊毅幾乎懷疑自己是否實力退步了,費盡力氣,卻也只是寥寥數人受死,而鄭王軍魂手中短劍刺來,往往就能在楊毅身上留下一道淺淺的印記。
更令人厭煩的是,這些軍魂又多又密,而且善于走位,盡管楊毅施展輕功不斷拉開距離,可終究是會被飛射而下的利箭阻擋,在十幾息之后,又被鄭王劍盾軍團團圍住,楊毅頓時猶如陷入泥潭之中一般,舉步維艱。
每當楊毅施展槍術之時,總有軍魂會在他照顧不到的地方用圓盾狠狠撞過來,盡管楊毅基礎扎實、肉身強大,依舊完成了槍術動作,但招式肯定會有些變形,那就讓槍術威力進一步下降。
隨著圓盾拍擊、頂撞的次數越來越多,即使楊毅也無法做到“不動如山”,時不時的就會動作變形,甚至站立不穩,趔趄倒下。
如果不是楊毅體力屬性極高,加上罡氣煉化的十分精純,一手護體罡氣配合橫練肉身讓諸多兵器殺傷無效,即使是強大的“天人境”武者,也要在這種極有章法的軍陣之中逐步深陷,直到殞命。
更關鍵的是,這些鄭王軍魂沒有自我意識,如同行尸走肉,只剩下一縷意念來執行最后的本能動作,他們不知道害怕,也沒有恐懼,甚至不會興奮和戰意高昂,只會一遍又一遍的重復生前記憶中的戰術動作,以達到殺敵的目的。
楊毅此時已經是三昧境武者,而且他的“三昧境”論真實戰力甚至超過一般的武學大師,即使如此,他也在鄭王軍的陣勢中邁不開腳步,被這數千鄭王劍盾軍死死纏住,空耗氣力。
楊毅幾次無奈狂吼,可惜手中的兵器不是“玄巖量天尺”,對付這些如海潮般的軍魂便開始逐漸乏力,他知道,只等他力竭之時,便又是分開人浪,強大破壞力的鄭王騎軍便會殺來,所以,他只能不斷強撐著保持威猛的槍勢,以此拖延。
這處“鄭王秘境”無險可守,甚至連擊殺敵軍累積尸山為墻都做不到,擊殺的軍魂立即就會化作光影消融,然后又是新的一輪攻守,這讓楊毅終于體會到了“姚北辰”陷入戎狄軍陣時的絕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