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中的“飛虎精騎軍”頓時變換陣型,原本是呈“人”字型分作前、中、后三隊,前隊投擲完第一輪后,當即控制“虎梟”向兩翼迂回,并入到了后隊之中,會聯合后隊一起進行第三輪投擲。
而中隊進行完第二輪投擲后,已經無法再拔高高度,統一向左側回環,向著“黥面軍”的盾陣之后的那塊安全地區降落,會臨時作為阻擋敵人的輔助力量。
徐世忠本想前去支援楊毅,卻見這位軍帥殺得興起,手中大槊如同看不見的光影,每當揮舞而起,必然有三五人死在當場,殺起這些巨熊重騎兵,便如同砍瓜切菜一般簡單,加上強大的空中支援,只一人卻可擋下上萬兵。
唯獨擔心的,反倒是敵人沖上來之后,向兩側迂回包抄,將他們團團圍住,縱然“黥面軍”身經百戰,卻也雙拳難敵四手,于是便主動撥轉“奔雷駒”向著降落下來的三千“飛虎精騎”迎了過去。
“張奎,你留在這里策應軍帥,我帶人去側翼突襲,防止他們包抄過來,若是繼組來了,你讓他自另一側沖擊,‘飛虎精騎’都是輕裝上陣,無法直進沖殺,讓他千萬小心,別太靠近敵軍。”
徐世忠臨走之時還做了一番叮囑,但顯然他這番叮囑也是浪費的,因為鄭繼祖瞧著徐世忠的移動軌跡,便知道他要做什么,當即打出號令,予以配合。
后隊與前隊一起共計五千人,此時發動了第三輪“積竹木柲”,目標卻是向著更后面的巨熊重騎兵拋射出去,缺乏俯沖加速度的慣性加強,這一輪投擲的威力并沒有前兩輪那么強大,但是打擊面更廣,而且投擲區域造成了一段真空區域,令得“巨熊重騎軍”自動分割成了兩處戰場。
這第三輪投擲,完全是配合徐世忠的部署,適時打亂了敵人從兩翼迅速進擊的節奏,給徐世忠爭取了十余息的空隙,然后又從另一側落點整軍,實際上已經半脫離了戰場。
徐世忠沒有浪費鄭繼祖爭取來得戰機,他及時收攏了這支隊伍,從敵軍右翼迎了上去,距離百余米時,便已經越出“黥面軍”的盾陣保護范圍,三千“飛虎精騎”紛紛投擲出手中的“積竹木柲”,而且是左右開弓連擲兩發。
眼前皆是敵軍,根本無需瞄準,兩發“積竹木柲”投擲出去后,他們背后就僅剩下了三根“積竹木柲”,這時候他們從腰間掏出一個拳頭大小的機關零件,看起來就好像是一個“螺帽”,實際上這是“飛翼鎖”中常用的一個零件,叫做“連扣”,分為單面和雙面,這是一個“雙面連扣”。
為什么要讓“飛虎精騎”常備一個這樣的“雙面連扣”,其實很簡單,因為“飛翼鎖”這套機關工具在使用過程中,“雙面連扣”就是一個比較容易磨損的零件,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飛行后,騎士就要更換這個零件,保證持續飛行的質量。
但是呂常德這個“小天才”,在大量制作“積竹木柲”的時候,忽然發現,“雙面連扣”其實可以將兩根“積竹木柲”連成一體,頓時就成了如同大槊一般的戰斗兵器,他將這個發現告訴了鄭繼祖。
而鄭繼祖又巧合的發現,被“雙面連扣”和“積竹木柲”組裝成的“大竹矛”,可以放入“飛翼鎖”中一道“拋索”的機關中,輔助進行“夾槍沖鋒”的戰法,完美彌補了“飛虎精騎”在沖鋒姿態時,只能尷尬的用長刀搏殺,而無法使用重、長兵器進行沖擊的缺陷。
要說“拋索”,實際上也只是一個彈射裝置,里面附有一道繩圈,彈射出去后,可以在三十米內套住凸起物,本意是在飛行過程中出現意外的一個急救裝置,是在設計“飛翼鎖”的時候,就有留下的。
可實際運用中并沒有那么好用,因為在獨立飛行中,如果發生了意外,這個東西就是個擺設因為附近不一定就有合適的凸起物。
而群體飛行時,與其使用“拋索”圈住同伴而求生,那還不如直接運用輕功跳到同伴的“虎梟”上滑翔降落呢,反正量產后的“虎梟”和“飛翼鎖”本身的價值并不算高。
只不過“飛翼鎖”起初設計的時候,只是用來運輸或者探險使用,并沒有想過是運用到大范圍作戰之中,所以在后來的實戰中這道“拋索”裝置,就顯得十分多余。
只是機關圖紙的設計是層層相扣,想要去掉一個裝置,便要改動許多設計,而且在量產之后,生產線也會跟著變動,就顯得十分麻煩,所以這個設計也就一直沒有改變,沒想到卻在此時有了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