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宗業一直看不上江州地界的一些土特產的生意,總覺得要學得一門技藝在身,不能靠天吃飯,他便看中了造船的生意,早早托人走了關系。
楊遠自幼便寄托在“泉州·龍霞府”的老船工門下學藝,繼承了他的手藝后,便開了一家船坊,先是召集族中子弟過去幫忙,有的是一些遠方親自,更多的是同鄉學徒。
不過楊遠的經營理念與老船工是一脈相承的,收了許多學徒干活,只管包吃住,卻不給工錢,學藝成了,就可另立門戶,這樣大家生活在一起,便如同家人一般。
二兄名叫“楊宗文”,他卻是楊家老爺寄予厚望,頗能讀書識字,便一直留家讀書,希望能夠考上功名,但或許是才情不佳,又或許是時運不濟,一直未有得償所愿,早早的便病逝了,只留下孤兒寡母,便由“大兄·楊宗業”一家照顧著。
楊宗業也算是有做族主、大哥的氣度,他給自己這個侄子取名“楊山”,跟他兒子合成“遠山”之意,不但將其視為己出,還是每月支錢給那楊山繼續讀書,要讓他繼承他父親的遺志。
楊山果然不負眾望,在“文舉”中脫穎而出,得了一份功名,只等上京點報后赴任,誰也沒想到二兄這一脈命途多舛,楊山隨了他父親的短命,還未曾動身,也便病逝,不但剛到手的功名成了空,還留下個未滿月的孩童,楊宗業便給這孩子取名“楊威”。
楊威的母親還是太年輕,見丈夫早逝,便也沒了守節的心思,某個深夜便留書改嫁去了,楊宗業也沒去留,反正心都走了,便是將人留下,也是沒用。
或許是怕楊威重蹈覆轍,楊宗業自幼便送去學武,沒想到這個小子居然是個練武的材料,多方學藝后,修為見長,在江南武林中都是頗有名號,直到楊家出事,才遁走海外,成了白三娘子麾下的海將軍。
楊毅這一支自不用表,他自己可是比誰都清楚,唯獨有個故事卻是楊遠要讓楊毅知道的。
原來楊宗煥雖然練了些莊稼把式,實際上到三十五歲時都未曾有什么大的出息,整日里抱著楊家老爺傳下來的一本破武學秘籍在胡練瞎練。
那一年楊山二十歲中了功名,舉族慶賀,可是隔日便要發了喪事,楊山的功名雖然取消了,可是“大乾王朝”還有個“恩補”的制度。
“恩補”又叫“頂科”,其本意是家中有一個參加編制工作的人因意外去世,或者提前退休,可以在三親同族之中推薦一人頂上這個編制。
這個政策原本的意義大概是高帝想要籠絡寒門士族的人心,用來對抗勢力日益壯大的勛貴集團,但同時也確實體現了高帝“仁愛寬厚”的品德。
楊毅的父親楊宗煥就是靠著楊山的“恩補”才去的皇都,只不過他只有通脈境的修為,又不通文墨,點報之后,雖然得了一官半職,卻是分到了武職,成了宮城中的一名小小的隨殿侍衛。
誰也想不到,就是短短幾年的時間,這個不起眼的隨殿侍衛突然便是時來運轉,得到了高帝的青睞,不但成了“天子門生”,而且修為突飛猛進,同時還續了嬌妻,可謂一時春風得意。
最后便是老四這一支,老四“楊宗富”卻是繼承家業了,那三畝良田便是在他手上好生經營,一輩子勤勤懇懇,在楊宗業離世、楊遠繼承族主之位前,族中事務還是由楊宗富管理了一段時間,可見在族中頗有威望。
可惜的是,楊宗富倒是生了一對兒女圓圓滿滿,可是他的兒子“楊辛”連生了三個女兒,都沒有生得一個兒子,最后是楊遠過繼了一個小兒子給楊辛,讓老四這一支得以延續,也就是現在的“楊燦”。
楊燦倒是生得一副富貴相,很難想象他今年才二十出頭,卻有著一張年近四十的臉,不過他在楊宗富的教育下,為人踏實、誠懇,在老四這一支三代人的經營下,楊家三畝良田,已經翻了百倍,甚至做起了“糧米”生意。
楊家老爺給這老四取名“楊宗富”倒是真的人如其名,整個楊家算是這老四一支最富有。
這也是為什么楊燦對他的大伯那么上心,因為楊遠也是他的親生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