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有一點很奇怪的現象是,當余一塵進行過大量訓練以后,他看到那些高油高糖的東西會很惡心,可如果訓練強度不夠,那些東西就會成為極為誘惑的東西。
“這現象科學嗎?”余一塵問朱爾斯-伯德。
朱爾斯-伯德道:“正常人的大腦是不會主動要求補充糖分的,因為人體自身可以生產糖。但對脂肪的需求,是大腦明確會發出的信號。只不過……這些跟大量運動都沒有關系。”
“那為什么?”余一塵問。
“你這可能是偏賤體制。”朱爾斯-伯德認真的說道。
“……”余一塵給了朱爾斯-伯德一個中指。
休息三個小時后,下午的熱身活動是運球。
“對于一個內線球員而言,你不需要長時間的運球,但利用兩次到三次運球完成過人,是必須的。”朱爾斯-伯德道:“你的持球能力還不錯,但仍然需要加強。”
運球訓練就厲害了,各種各樣的球都有。
“你哪來這么多球?”余一塵問。
朱爾斯-伯德拉來的球,包括乒乓球,網球,排球和籃球。
“這有助于你增加球感。”朱爾斯-伯德道:“三秒區的進攻,你往往只有一秒的時間。”
“你確定真的需要嗎?”余一塵問道。
“需要,你一定能用的上。”朱爾斯-伯德道。
對朱爾斯-伯德這種安排,余一塵沒什么好說的,他們在合同里規定,對于朱爾斯-伯德的訓練安排,余一塵必須要遵從。
余一塵并不了解的是,朱爾斯-伯德把他當成了小白鼠。他正在把余一塵朝一種從未出現過的風格上引導,雖然余一塵如今在NBA那些大佬的眼中就是一個另類的球員。而且余一塵本身對中鋒位置的理解就是偏離大眾的。
偏離大眾的未必不是好事,曾幾何時跳投這項技術對籃球而言也是離經叛道的。那個年代,大家都是籃下進攻,直到斯坦福大學在一場友誼賽中第一次使用跳投,籃球中才有了“跳投”這個技術。
在任何事物的發展道路上,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必須是要存在的。
下午的訓練強度比上午要小一些,高強度無氧運動的比例減小了很多,但朱爾斯-伯德把投籃訓練放在最后,這倒成為一個很要命的事。
投進100球雖然不多,但在余一塵如此疲憊的情況下,這100個投籃仿佛成為結束訓練的天塹。
“我覺得我可以投到明天早上。”余一塵哀嚎道。
“第四節的投籃命中率更加珍貴。”朱爾斯-伯德僅用簡單的一句話就終止了余一塵的抱怨。
球員打到第四節體能下降的都很厲害,而能在疲憊狀態下繼續精準命中投籃的球隊,在焦灼比賽中,獲勝概率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