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會兒正值下午陽光充足的時候,衣服晾在發燙的石頭,很快就能曬干。
野生的魚肉就是鮮美,稍微烤烤,再撒一點鹽,立馬變得色香味俱全。
小哥在河里放空心神冥想完,岸一轉頭才發現衣服不見了,在河灘的一堆衣服里看了一圈兒沒找到,便看向張杌尋,眼神里帶著詢問。
張杌尋伸手往不遠處的石頭一指,道“你和胖子的都在那邊呢,一會兒就曬干了。”
小哥點點頭,輕聲道了句謝。
有幾個霍家人在邊打下手,魚肉很快烤好,胖子招呼兩人抓緊時間過來吃。
修整過后,一行人穿衣服,重新整理裝備,然后沿著河流向下游步行前進。
走了兩個多小時,他們總算看見了屬于村莊的那種獨特的煙火氣息,河岸兩邊的樹林分布逐漸稀薄,有了農田與池塘的痕跡。
他們徑直穿過一片竹林,順著里面一條小石子鋪成的小路,來到一處稻谷場,邊大樹底下的水井邊,有幾位瑤家老漢坐在竹編躺椅,晃悠著薄扇在乘涼,悠閑的抽著煙鍋子,有一搭沒一搭的聊著天,很是閑適。
胖子湊過去向他們討一口井水喝,順便問問路。
從井里新打來的井水清涼中還帶有一絲絲甘甜,一瓢水下肚,渾身的燥熱全部一掃而空,沁人心脾,比綠豆湯還解渴。
胖子喝飽了水,把葫蘆水瓢兒遞給張杌尋,然后向村民打聽這里是什么地方,距離阿貴他們的巴乃瑤寨有多遠。
無奈那幾位老漢的不太能聽懂漢語,普通話也不會說,就其中一個歸野居士模樣的老者能說一兩句漢話,還不標準。
胖子連比帶劃也沒和對方交流清楚意思,無奈扭頭招呼張杌尋過去給他當翻譯。
張杌尋用瑤語重復了一遍胖子的問題,“幾位阿公,我們幾個都是來這里旅游的客人,山的時候不當心迷路了,順著河才找到這里,麻煩您給指個路,巴乃村怎么走”
老漢打量了他們幾眼,見他們大多都是小年輕,眉眼間沒有盜獵者的那種狡猾,心里稍微信了一點,便起身示意他們跟著自己來。
張杌尋笑著道了謝,招呼胖子他們跟。
老者邊走邊跟他們介紹說,這個村子的名字叫枯叫村,和巴乃村是隔著山相鄰的。
同巴乃瑤寨一樣,這里的高腳竹樓也是依山而建,村子周圍環繞著豐富的水源,房屋建造的規格也跟瑤寨很相似,但規模比瑤寨要大一些,張杌尋他們之前在周邊調查的時候并沒有來過這個地方。
那位老者帶他們來到一處磚瓦房子跟前,門牌寫著村公所仨字,他拿出一個用麻線裝訂成的本子,像一本全冊的水滸傳那樣,很厚,讓他們在面寫名字,然后畫押。
胖子在一邊嘀咕,“這什么情況這老人牙子是見我們幾個都長得細皮嫩肉的,要把我們當肥羊賣掉”
老者是這兒的村干部,見他們都站著不動,便把本子翻到封皮的地方,指著面的字讓他們看,并解釋道“不是不相信你們,但如果你們真的沒問題,那就在這面留下印記,以后若是出了什么事情,我們也好對面來調查的人有個交代。”
張杌尋看了本子那行字,漢語寫的“外來人員登記簿”,下面還有英文翻譯,心說這里的村干部考慮的還真挺周到。
他把老村干部的話傳達給眾人,胖子撇了撇嘴,“這又是什么規矩,不寫能咋地”
“估計是怕我們這些人跟偷獵的有關,留個抓人的證據。”張杌尋淡淡道。
要真是偷獵的人,肯定不會大喇喇的把手印兒留在紙,隔行如隔山,他們對山野的熟悉度,可比那些人成天在山鉆來鉆去追蹤獵物的人遜色多了。
胖子哼了一聲,“這老頭兒眼忒濁,居然連胖爺我這種一看就知道是大大的良民的人都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