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火耗歸公和淋觴踢尖這類明朝特有的斂財方式,若能輕易解決,他們早就想出合理對策了。
可問題在于,地方官府也需要資金維持運轉,大家對此也都心照不宣。
除非,國家財力雄厚到能將流外官的俸祿納入體系。
但現實是,明廷并沒有能力來供養這些數量龐大的流外官。
于是,群臣紛紛低頭認罪。
“臣等,知罪!”
武英殿內的氣氛變得怪異起來。
朱元璋把題本遞給鄭和,鄭和心領神會,隨即將題本轉交給了傅友文。
朱元璋說道。
“你們都將這題本看看。”
傅友文接過題本,只見上面文字不多。
他迅速瀏覽之后,便將題本傳給了詹徽,詹徽又傳給了李緣,就這樣依次傳遞下去。
群臣看完題本,皆神色怪異地相互對視了一眼。
傅友文站出來,恭敬地問道。
“臣斗膽請問陛下,這題本為何人所寫?”
朱元璋并未回應,只是說道。
“先說說你們的看法。”
傅友文思索片刻后,說道。
“郵驛收取百姓所寄的信件和貨物時,會按規定收取一筆費用,這筆錢會分成兩份。”
“雖說每筆費用不算多,但積少成多,利潤確實相當可觀。”
“隨著郵驛業務的發展,單純的驛站已經無法滿足需求,所以我們才引入民間商賈腳夫出資,借助民間力量來進行運輸。”
“這樣一來,既提高了運輸效率,又增加了收入。”
“商人能從中獲取的利益確實不小,可若再征收河船稅和城門稅,這豈不是增加了商人的稅負?”
“國朝怎能與商人爭利呢?此舉恐怕會擾亂國家之根本啊!”
傅友文話音剛落,詹徽便出列反駁。
“傅大人,您這話不太妥當。”
“但凡政事,都要從出發點去考量,要是只看其中一方,那不正像盲人摸象,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嗎?”
“這題本的初衷是增加地方官府的稅收,進而減少火耗歸公和淋觴踢尖這些弊端,這是實實在在為百姓做事,怎么能說是擾亂國之根本呢?”
“在下認為,此法恰恰是在鞏固國本,百姓定會大力支持。”
“商人向來狡猾,多征他們的稅,再把這些錢用在農民身上,我覺得沒什么不妥。”
傅友文點了點頭,又提出了自己的擔憂。
“我只是擔心這樣做,會讓更多百姓看到商業的利潤,從而不再安心務農。”
詹徽搖了搖頭,說道。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此舉是在加重對商人的盤剝,百姓們能看不出來?”
傅友文再次點頭,抱拳向朱元璋說道。
“若是如此,我沒有其他意見了。”
“我認為可行!”
詹徽附和道。
群臣也紛紛抱拳表示。
“臣等附議!”
朱元璋微微點頭。
“這確實是惠民的德政,這一舉措對地方官府和百姓都有好處,但凡事都要謀劃好了再行動。”
對于商人犧牲利潤這方面,朱元璋并沒有過多考慮。
他接著說道。
“但這幾十年來,淋觴踢尖和火耗歸公的弊舉,已經深入地方小吏心中,既然要改革,就要認真對待,把政策給百姓解釋得明明白白!”
“必須讓他們了解清楚,淋觴踢尖漏下的糧食,都歸百姓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