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又好氣又好笑,白了朱小寶一眼。
“你這小子,凈說胡話!”
“咱剛剛說的話,你都當耳旁風啦?”
“咱泱泱大國,便要有大國的風范,以德治人,才能讓四海歸服!”
朱小寶搖了搖頭,反駁道。
“可我不這么認為。”
“其實博大和寬容,有時候沒什么實際意義,你強時,這可能被看作是美德,但當你弱時,別人根本不會領情,反而還會嘲笑你。”
就像后世,在東亞文明漫長的歷史中,我們曾長期領先世界。
只是經歷了短短百年的停滯,就被一些曾經弱小的國家嘲笑落后。
而當我們再次強大起來時,他們又表現得十分驚訝,好像看到了什么不可思議的事情。
人和國家其實差不多,都是記打不記好。
“呵!”
“你這小子,總能說出些歪理來。”
朱元璋笑了笑,語氣柔和地說道。
“咱跟你講這些,就是想讓你明白,不要一時沖動,有時候退一步、忍一忍,也沒什么壞處。”
朱小寶點了點頭。
“嗯,道理我都懂。”
朱元璋又問道。
“可就是忍不住是吧?”
“他們羞辱的是皇帝和大臣,又不是你,要說生氣,咱才是最生氣的,你跟著湊什么熱鬧?”
朱小寶笑著糾正道。
“皇帝才是最生氣的,說不定洪武老爺子都已經氣得想拔刀了!”
朱元璋瞪大了眼睛,假裝生氣地說道。
“胡說!”
“咱皇帝哪能這么沉不住氣?這點委屈都受不了,還怎么做一國之君?”
老朱咂了咂嘴,眼中浮現出一絲回憶,感慨道。
“不過,你這小子說的也有幾分道理。”
“皇帝年輕的時候和你一樣,也是個急性子,誰都不怕,但后來劉伯溫給上了一課。”
“那是皇帝最后悔的一件事。”
朱小寶疑惑地看著馬老頭,他扶老爺子坐下后,又給他倒了一杯茶。
“什么事?”
朱元璋嘆了口氣。
“元末時,在滁州路中書行省,陳友諒派人送來一封信,要求皇帝向他稱臣。”
“滿朝大臣都很憤怒,皇帝也不例外。”
“可劉伯溫卻硬著頭皮勸皇帝,說北元軍不足為懼,當務之急是要讓南邊的陳友諒不進攻咱們,想要安心攻打北元,就得假裝向陳友諒投降稱臣,先集中精力對付北元。”
“皇帝一聽就火冒三丈!好男兒在戰場上怎么能投降呢?就算是假裝投降也不行!”
“于是皇帝就把劉伯溫趕走了。”
說到這兒,朱元璋的臉上滿是懊悔。
“可事實證明,劉伯溫說的沒錯。”
“這個代價就是,在北元和陳友諒南北夾擊時,咱大明死了三萬多義軍!”
“要不是后來皇帝又把劉伯溫請了回來,咱大明怕是就沒了。”
“三萬多兄弟啊!”
“就因為皇帝一時要面子,全都丟了性命……”
老爺子的眼睛有些泛紅。
“娃子,所以該低頭的時候就得低頭,該隱藏實力的時候就得隱藏。”
“以后要是你掌權了就會明白,每一個沖動的決策,都可能給下面的人帶來滅頂之災。”
“記住,千萬不要逞一時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