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海這下可真是對沈倩哲刮目相看了,沒想到這樣一個看起來嬌滴滴的女孩子,竟然有這么敏銳而有創造力的頭腦。
“哈,還真有這種可能,我得給601所打個電話,看看他們對此有什么意見。”
……
都說是眾人拾柴火焰高,如果光憑胡文海一個人,他或許一年也做不出整個擬真機的方案來。但如今這個技術上面,牽著的是一個幾十人的團隊。
從601所王主任那邊的機體和發動機團隊,到501廠這邊整個系統開發的團隊,所有人加起來都快超過一個排了。當這些人全部動員起來,技術攻關的進度便猛然間加快了。
經過一個月的緊張工作,隨著601所機體設計和發動機設計的定型,擬真機的其他子系統也紛紛就位。此時的擬真機,和當初胡文海做的那個玩具航模,已經完全是兩種產品了。
原本只是一個空殼的機體中,此時被密密麻麻的布置上各種設備。新設計的發動機雖然還是用不銹鋼制造,但其復雜程度已經不是原版所能比較。除此之外,什么空速表、高度表、水平指示之類的飛機儀表功能,在這架擬真機上也是一個不缺。
只是原本應該安裝雷達的機頭位置,此時里面卻是一套非常復雜的天線系統。在這里,胡文海干脆將后世盛行的六臂螺旋天線技術,提前拿了出來。
這種六臂螺旋天線,乃是24年之后,由美國人沃特.斯沃特斯發明。后來被普遍的應用在移動通信領域,乃是性能極其優化之后的螺旋天線設計方案。
憑借這種領先至少二十年的技術,原本擬真機最大的攔路虎數據傳輸子系統,就這么輕巧的邁了過去。
要知道在天線性能不佳的年代,要想將信號傳遞的足夠遠,就要增加足夠大的信號強度,進而帶來更大的供電和電路需求。
人在回路的電視制導導彈或者炸彈,之所以是高科技武器,難就難在信號傳輸上面。當然,足夠小的光學系統也是難點之一,但這在擬真機上不成問題。因為擬真機內部的空間足夠大,別說是拆散的攝像系統了,就算放個電視臺用的攝像機進去都沒有問題。而胡文海設計的擬真機,使用的還是日本進口的高級攝像管,不僅成像質量更好,體積也足夠小。
五組六臂螺旋天線,用來負責傳送和接受擬真機各子系統的信息,占用了足足40mhz的模擬帶寬。這要放在電磁信號大爆發的二十年后,簡直是不敢想象的奢侈。不過誰讓這是八十年代呢,天上飛的都歸軍隊管,就連看不見的電磁波也是一樣。
胡文海高二這年的暑假,就在這樣忙碌之中不知不覺的過去了。直到八月的最后一個星期,突然間501廠里響起了一陣熱烈的歡呼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