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中國政治的改變,這是胡文海從來沒想過的“豐功偉績”。
不僅胡文海沒想到,中船總公司下屬各大造船廠沒想到,全社會幾乎都所有人都沒想到,原來工人的“鐵飯碗”還能這么玩的。
一時間。幾乎是全社會的工人人人自危。
報紙上對勞務派遣的討論汗牛充棟,不,或者應該說絕大多數的媒體,都是在對這條政策口誅筆伐。
今天是造船廠的工人,誰知道明天是不是所有國企的工人都要面臨這種可能。原本是工廠“主人翁”的工人,原本是“鐵飯碗”的工人,在勞務派遣大旗下,豈不是要朝不保夕起來?
在這一片沸反盈天的討論聲中,中船其他的一系列改革卻最終得以悄然推進了下去。廠長負責制的落實,工資結構變動,領導任命流程的改變,當然還有——悄無聲息中,正在穩步推進的“黑字環流”。
“日本人到八十年代,一直是有推進黑字環流計劃的。他們也應該明白,這樣長期的對中國貿易順差最終并不是對雙方最有利的貿易方式。除了賺一筆快錢,對兩國貿易的持續性并沒有什么好處。為了抓住這個機遇期,早在去年日本政府里就有提出黑字環流這一方案的聲音……”
胡文海強壓下心中的復雜情緒,安靜的聽著眼前這位經委副主任的侃侃而談。作為一名東北人,一名工作在十年代的東北人,恐怕很少有人會不認識他眼前的這位。
至于說歷史的是非公論,不應該由當代人評說,只能是留給至少一兩百年以后的后人去冷靜的看待了。
歷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倒也沒錯,可小時候再怎么涂脂抹粉,終究是要長大的。長大后再回頭去看過去成長的經歷,才能在成長的過程中汲取足夠的營養成熟起來。
還是說回當下。所謂“黑字環流”,這是歷史上日本人在八十年代推出的一項計劃。其目的,就是讓日本的貿易“黑字”——貿易逆差是赤字,貿易順差就是黑字了,讓對外貿易的大量順差通過“環流”重新回到貿易逆差國去。
不用說,十年代日本對中國是嚴重順差。換過來說中國對日就是嚴重逆差了。
這是日本人全民吃齋念佛,喝了恒河水變菩薩了不成?當然不是,日本的黑字環流將貿易盈余以貸款方式返回逆差國,這往往是附有嚴苛條款的。一個最重要的條款,就是這些貸款必須購買日本本國企業生產的產品。
正是有著這樣的條件,黑字環流極大的促進了日本產品在中國的市場開拓,大量日本資本進入中國,大量的日本企業憑借這一計劃極大的鞏固了在中國的市場地位。往往是歐美企業哪怕技術、售后等方面比日本更優秀,但拿了黑字環流的中國項目。設備購買的招標會中,只有日本公司能夠投標,像歐美等國技術較為先進的企業卻一律被排除在外。
當然,也不能沒良心的說這就是日本人的“陰謀”或者有“漢奸”賣國。黑字環流在實質上確實推進了中國市場的發展進步,節省了中國改革過程中饑渴的資本。條件再怎么苛刻,也沒人拿槍逼著人去借這筆錢不是。
本質上來說,這還是一個可以接受的方案。每年數千億日元的貸款,也確實是加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
只不過這些錢里有不小一部分。被用來“交學費”了而已。
“目前看來,雖然這筆貸款不能算是黑字環流的一部分。但兩個項目有很大的相似點。十億美元抵押一萬億日元,這相當于在當前的市值上增加了貸款四到五倍。正常來說,不可能有銀行這么做業務。當然,有一國主權擔保,其實沒有抵押也一樣能貸款出來。可這樣一來性質就不同了,沒有抵押。或許就要付出一些政治權力的損失,我看這樣以民間貸款為主體是很好的思路。同時這筆貸款也要求了全部用于對日采購,但目前看來這次的采購權牢牢的抓在我們的手里,這個模式是值得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