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個體經營者手上有錢,但投資渠道卻相當狹窄。房產投資才會這么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胡文海將開始那個淺嘗輒止的方案拋到了一邊,轉而考慮是否真的能在八十年代完成這個體系?
采購、倉儲、物流、運輸、快遞,依靠鐵路系統,搞八十年代版京東,代替這個目前國內野蠻無序的商業環境。
簡單來說,以渤海省為例,13個地級市、18個縣級市,那就需要31個門店——或者說商城,至少是足夠大的樣品展示場所。哪怕暫時只做市內快遞生意,每個城市至少需要十輛車四十個人。縣級市可以減半配置。那么需要220輛車和880人,這倒是還好說。
最大的難點,在于必須對渤海省內的企業資源進行調查,評級并且建立合作關系。
作為中國最早工業化的省份。要想統計全省產品目錄并且對他們的經營狀況評級,這是只有國家力量才能做到的事情。
除此之外,物流要拉上鐵路系統,滿足一省個體戶的需求,倉儲壓力同樣巨大。看看后世京東燒錢建的倉庫就知道了,這一塊的投資足以吞掉這個系統早期的所有利潤。
胡文海雖然眉頭皺的緊緊的。臉上卻絲毫沒有沮喪的神色。正相反,他感覺自己抓到了一條改變整個渤海省命運的契機。
簡單來說,大下崗對中國南方和中國北方、中國東北的影響力是完全不同的。南方改革開放早,有深圳特區這個窗口,私營經濟、外資投資規模都是全國領先的。而越是往北國營經濟的影響力越大,到了東北可以說是中國國企勢力最根深蒂固的地區。
而這也就造成了大下崗對南方來說,或許也是個很大的麻煩,可并沒有存亡危機那么嚴重。因為南方私營經濟發達,下崗工人轉身就能在私營工廠里找到新的工作,或者做些小生意也能輕松糊口。
可對東北來說,當大下崗來臨,國營企業崩潰,私營經濟卻無法發揮出南方的作用,無法吸納那么多下崗工人。
這是悲劇發生的根源。
可是說到底,東北私營經濟發展緩慢,這個鍋真的扔不到別人的頭上,更多是人們觀念、思想的問題。
早期商業環境的野蠻和無序,是制約私營經濟發展最大的攔路虎。經營資源被極大的浪費在這個系統的內耗,以及對不規范市場的防備、保險之中,限制了資本的再次投入熱情。
賺了錢不敢擴大經營規模,反而像過去的地主老財一樣,想著存銀行或者買房置地,規避市場投資的風險。
如果能夠解決市場環境這個問題,自然能極大的提高私營經濟發展的速度。
而前期胡文海可以自己投資,搞京東體系來建立一個基礎的互信格局。當這個互信的基礎產生,到時候就能把這套體系向淘寶方式轉換,除了倉儲、物流以外,這個體系還可以提供廠家與商戶的評級,讓誠信和名聲真正擁有變現的意義。極大的推進社會商業體系的建立。
到九十年代,哪怕東北的私營經濟仍然沒有南方那么發達,有這套系統的支持,下崗工人再就業的選擇可就豐富多了。
胡文海雙目炯炯有神。滿臉振奮:“我有一個新的計劃,小叔、老夏,你們看看這樣能不能做起來?”
……
當胡文海將自己的計劃和盤托出,胡勝利和夏博洋整個人都已經石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