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導叫我王兆春就行了,咱們都是本家,客氣什么。再說我現在也不搞研究了,早就已經退下來了。”
穿著一身樸素的舊軍裝,帶著一副蛤蟆鏡,王兆春看起來就和普通的研究人員沒什么兩樣。然而他的存在,卻是王扶林敢于拍古戰大場面的底氣之一。
說起來也真是有些讓人不知道應該用什么表情去形容王兆春,這位被胡文海請來的古戰顧問,是國內數一數二的頂級古代軍事技術專家。然而在這個身份之前,他還有一個正式職業——中事科學院的核物理專家。
王兆春退休前是在中事科學院從事核物理研究的研究員,退休之后才撿起來古代軍事技術這個興趣愛好。然而或許正是這種愛好和鉆研的精神,讓他竟然成了中國國內古代兵器技術方面的頂級專家。從1974年開始,他出版了足有五六本古代軍事技術專著,在這個領域里儼然成了一匹黑馬和領頭羊。
王扶林在開拍三國演義之前,特別向他學習了一個月的古代戰爭常識,這才算是對古代戰爭有了個基礎的了解,不至于把古代戰爭想象成打群架了。
其實古戰也好、現代戰爭也好,胡文海之所以覺得三國的武戲拍的差了點什么,說穿了就是差在“看不懂”上面了。
并不是所有的大場面都好看,也不是所有的大投資都能叫視覺盛宴。武戲要好看,關鍵是要有邏輯,要讓觀眾看得懂。沒有前后邏輯的戰場,也不過就是一場規模大一點的打群架罷了。
觀眾在享受大場面的同時,更要有種“看懂戰爭”的智商優越感,這才是一部好的戰爭劇情。
反觀歷史上的三國演義電視劇,有很多戰場戲,總讓觀眾有種贏的莫名其妙、輸的糊里糊涂的感覺。當然,這不僅是觀念問題,更多的原因是歷史上的三國演義劇組還是太窮。
畢竟武戲要拍的出彩,可比文戲難的太多了。光是在道具上的投資,認真計較起來,畫面還是那個畫面,成本增長個幾十倍都填不平這個窟窿。
總算這次有了胡文海的支持,在道具方面不用想那么多了。而究竟細節方面要如何設計,這個工作就要看王兆春的本領了。
“那我不客氣,就叫您王老得了!”王扶林哈哈一笑,和王兆春握過了手。
轉過身,王扶林向著王兆春身后的人走過去,沒走兩步就張嘴說了句:“空你幾哇!”
“空你幾哇!”
這個站在王兆春身后的竟然是個日本人,低頭向著王扶林鞠了一躬,旁邊自然有翻譯過來幫兩個人進行翻譯。
“角川先生對我們的拍攝有什么意見?”王扶林和日本人角川春樹握過手,謹慎的問道。
“你們的官軍群演素質很好,我想他們完全能滿足你的拍攝要求!”角川春樹豎起大拇指,先是贊揚了一句,然后手上拿出了一摞稿紙:“王導演的分鏡頭我看過了,這是我的意見,你可以參考一下。另外,你們的無人攝像機我很感興趣,不知道能不能向日本出售?”
“哦,這個角川先生要問我們胡總了。我先看一下你的分鏡意見,咱們過一會兒再聊。”
王扶林接過角川手里的稿紙,上面是一頁頁繪制相當精致的分鏡頭。不用問,這個又是胡文海從魔都美術廠找來的動畫電影畫師的杰作。
在這些分鏡頭的旁邊,則是一行行的日文。日文的下面,是翻譯早就添加上去的中文。角川春樹對這些分鏡頭的意見,可以說是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