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科學院的計劃是兩院兩所兩中心,電子研究院和動力研究院,一個材料研發中心、一個超算中心,光電研究所和電池研究所。
這六個機構,主要部門就在胡文海的家門口駐扎,可見胡文海對新科科學院的重視。
然而原本已經是往寬裕方向打了不少冗余的預算,卻正驗證了那么一句話——計劃比不了變化快。
誰也沒想到,胡文海當初不過是和藍秘書提了一下,詢問魔都的大學有沒有興趣到繡城來開分校區的。
結果消息傳出去之后——事情立刻向不可控的方向發展了過去。魔都的四大高校當然非常有興趣,雖然要提供一部分師資力量,但建設資金由新科提供這要的好事到哪去找?何況如果能把胡文海招到自己的學校里來,光是想想就有種天上掉餡餅的感覺。
胡文海低估了這年月中國高校的日子有多辛苦了。
哪怕是魔都的大學,其實也缺錢缺的厲害。不,應該說全中國的大學,全都缺錢缺的厲害。
1985年中國財政教育撥款是224億人民幣,小學教育支出是47億人民幣,初、高中支出128億人民幣。也就是說,如果忽略其他特殊教育支出,高校教育財政撥款經費是49億人民幣。到1986年,財政上開始執行1985年制定的《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大意基本上就是鼓勵學校自籌資金辦教育。倒還不是像后來那樣搞教育產業化,而是鼓勵學校向地方伸手,所謂“多渠道籌集教育經費”。眼看著原本就沒什么富裕的財政撥款,又要再砍一塊。
這樣一來,魔都市府對各大高校的影響力就迅速的提升了。不僅如此,這種情況下開分校區,簡直就好像是開玩游戲開分基地——能夠獲得雙倍的資源。
繡城開特區的進展此時已經是板上釘釘了,據說在今年肯定就能通過決策程序,成為北方獨一份特區。
在繡城開分校,想來未來的“特區”政府肯定不會太吝嗇吧?看看人家深土川,成為特區才多久,眼看著就發達起來了。
有大名鼎鼎的新科公司出錢,白撿一分基地,哪有這樣的好事啊!
不僅是胡文海點名的那四家學校,魔都但凡消息靈通點的高校沒有不抓住這個機會的。到最后消息傳的更廣了,就連其他地方的知名高校也聞著味擠了進來。就連北航、中傳這些老熟人,干脆直接找上門來,主動要求在繡城建設分校。
到最后的結果,就是繡城大學院從四所翻了一番,變成了八所高校。北航和繡城航校合并成了北航繡城分校,中傳和繡城廣播電視大學合辦了中傳的繡城傳媒分院,華東理工合并了渤海工學院,剩下繡城“最好的”師范學院和師范專科學校也沒躲過“毒手”,被人瓜分了個干凈。
雖說都是合并,但原校區的建設水平肯定滿足不了這些大學的要求。于是繡城市府專門在女兒河以南劃出了一大片土地,用于建設一座嶄新的大學城。
新科新城和大學城與新科公司工業區三者,儼然將繡城擴大了一倍,提前將繡城新城的輪廓給勾勒了出來。
這么多嗷嗷待哺的項目都擺在新科集團投資部的案頭上,就是金山銀山眼看著也要架不住消耗了。
陷入財務危機的新科公司雖然并非沒錢,但胡文海自己也要對目前的支出有些心驚膽戰,不得不開始思考如何開辟新的財源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