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四五十歲的男廠長皺著眉頭,有些為難的說道:“新科認證我們都知道是個好東西,也都在認真的搞嘛。只是這個要求太高,同志們一時半會還達不到要求……”
“對啊,胡總,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嘛。”有人在旁邊幫腔:“飯要一口一口吃,事情要一件一件辦。要通過新科認證,總要企業先生存下來。我們廠可是砸鍋賣鐵才做好生產傳呼機的準備,拿不到技術,全廠幾百人都得餓肚子了!”
“胡總何必這么為難我們這些小企業,只要能賺錢,您管這技術誰來用呢?就是沒通過新科認證,我們也肯定不會拖延貨款吧?”
“對對,新科公司這么做,管的未免太寬了點。”
生產企業亂糟糟的嚷成了一片,具都是叫苦叫累的意思。新科認證雖然內容和iso質量體系相差不大,但執行力度卻是天壤之別。
未來中國企業雖然熱衷于搞各種認證,iso質量體系更是遍地開花。但實際上,通過了iso認證,卻未必意味著執行了iso質量管理體系。
或者是認證的時候搞一陣風的認證運動,或者是通過錢或者關系弄個認證的證書,真正把質量管理體系應用到日常管理的,恐怕是十不存一。
當然,這是把幾十人的小企業也算進去了。真正的大企業,質量管理還算是過得去的。
但新科認證和舶來品的iso認證有本質的不同,最大一點不同,就是新科認證本質上是新科對供應商體系的管理,有著直接的經濟利益關系。
從管理力度上,新科集團的認證絕不是花錢或者走人情,甚至不是搞一陣風運動就能實現的。
新科認證不僅有健全的監督體制,甚至還會全年不定期的對認證企業進行抽查和復核。不把新科認證深入到日常,是絕難通過認證的。
說實話,新科公司推進的這個認證要求還算低的了。像這種對供應商的要求,很多知名大企業要求的只有更高。
比如說比較知名的蘋果公司,對供應商的要求幾乎堪稱苛刻,就連工人的最低工資和勞動保障都有一條底線。華為當年對供應商的管理也相當細致,就連開關電路和消防條件都有要求。
這些條件最基本的目的,是為了保障供應商提供產品的穩定。如果放任企業壓迫工人,拉長工作時間、降低勞動報酬,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工人在工作中積極性不高,最后反應到產品上就是合格率降低,甚至是惡意對產品質量留下隱患。長遠來看,工人利益受損,甚至可能導致罷工或者勞資沖突,更增加了供應穩定的風險。
對供應商電子電路和消防的關注,也是同樣的出發點。沒有什么,比一場大火更能導致市場波動的了。
這一點,計算機內存的生產企業可最是深有感觸了。
“傳呼機是新科公司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里,主打的產品和戰略發展方向。如果任由質量不過關的企業進入市場,可能在短時間里大家都能賺到錢,但是很快把市場做爛了,反而最后大家一起沒錢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