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貨問題也好解決,這年月誰還沒有幾個農村親戚?大規模的收購糧食不行,但是從親戚手里買點副食品,那也叫個事兒?
沒風險、有收入,占用的是平常也沒什么娛樂休閑時間的晚上——甚至更別說,擺攤本身就有點消遣的樂趣了。至于說辛苦一點,那也叫個事兒?
好在這年月,既沒有地溝油,也沒有亞硝酸鹽,蘇丹紅是根本用不起的高檔添加劑,安賽蜜更是連聽都沒聽過。工商稅務衛生消防,和還沒出世的城管比起來,那也叫個事兒?
總之不管怎么看,夜晚擺攤實在是個再好不過的生意。
心思靈活又舍不得工作的國企工人,甚至是早就已經下海的個體戶,紛紛嗅覺靈敏的發現了這里面的商機。
冉妮在美國上學,也不是只學了計算機的知識,至少論起商業能力更是比繡城里一眾國企領導甚至是市領導,都高到不知哪里去了!
與其一窩蜂的去淘金,不如把牛仔褲和工具賣給淘金者。她從一開始,盯上的就是美食車這一塊生意。
原材料是很容易得到的木頭、銅和二手回收電瓶,客戶也不是老大哥作風的國有企業。這樣的生意,在八十年代做的就會比較舒服了。
電力零件廠畢竟還是一家企業,生產產品才是它的使命。當然了,如果是九十年代的環境,冉妮這么一搞說不定還真弄出個餐飲集團來也說不定。
不過八十年代,賣小吃畢竟還是不如賣工業品。即使是在街道辦的大集體作坊里生產出來的,也仍然還是工業品。
工業生產的力量,就是只要有需要,很容易就能爆發出巨大的產能出來。
到了八五年的冬天,電力零件廠的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街道辦從小凌河旁特批了一塊原來的戰備倉庫,總面積大概有十畝地。四五米高的大倉庫雖然有七八年沒維護了,但當年為了戰備第三次世界大戰,修的可一點也沒偷工減料。
如今的電力零件廠可不是冉妮一個領導、手下十九個大媽的編制了。街道辦既然給換了新廠址,當然是指望著從冉妮這里再分潤一點好處。
這個好處倒不是孫主任伸手要錢,而是又往廠里塞了不少街道上沒有工作的年輕人。
說起來孫主任這人其實不錯,街道主任不是什么大官,但也算是領導干部了。放到三十年后,某些南方發達城市的街道主任,威風和權力、手里的資金,給個東北的市長說不定都不換。
不過太西街道的孫主任卻不一樣,對轄區里每一家、每一戶的情況不說了如指掌,至少是心知肚明。
哪家里孩子沒工作,哪家里日子過得緊,這些事兒都在他心里裝著。介紹過來的工人,倒也都是正經人家的老實孩子,冉妮也就點頭笑納了。
這么一來,電力零件廠的工人就從開始的二十個人,不到半年時間里膨脹到了小八十人。工人們的工資,再也不是勉強糊口是五六十塊,而是眼看著能和國營工廠看齊了。
這半年來,繡城賣小吃的人越來越多,甚至干脆在距離工人文化宮兩條街以外,形成了一個小規模的夜市。
夜市維持到十一月,天氣足夠冷到大家都不想出門,這才算是結束。誰也沒有想到,后來被繡城人津津樂道的美食夜市,就是從這一年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