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熊貓國產化項目組的研發資料借鑒一下,兩個項目大可采用相同的起落架設計和生產計劃。
除此之外,f-14a的航電系統是模擬電傳飛控,在當前世界三代機上已經是落后的技術。而殲十計劃采用的四余度數字全權限飛控,技術水平比f-14a真是高到不知哪里去了!
熊貓項目組在了解了十號工程的項目進度之后,屠基達果斷力排眾議,砍掉了f-14的模擬電傳項目,將兩方人馬并作一處。在這方面,611所反而做了熊貓項目組的老師。
當航電和雷達兩方面的隊伍全部合并之后,機載武器的團隊也自然可以合作一處。國產鳳凰和計劃中的pl-8、pl-12和鷹擊9以及各式功能吊艙,也都可以整合到兩機的工程中來。
實際上不僅是熊貓和十號工程,中國在引進蘇27戰斗機的時候,蘇聯人提供的飛機是不裝雷達的。
這并不是說蘇聯人對中國有防備,或者蘇27的雷達多么先進,蘇聯人擔心出口會造成技術泄露。
實際上,讓人尷尬的是,情況正好相反。
就蘇27那個簡單加大功率的h-001破雷達,中方在得到f-14戰斗機的awg-9平板縫隙技術之后實在是太看不過眼了。
而且如果雷達要采用蘇方設備,相應的導彈等機載武器同樣就要從蘇聯進口,這樣一來使用成本就太高了。
國內在談判過程中強烈要求蘇27的進口型號雷達部分留空,用于安裝國產型號的平板縫隙多普勒雷達,性能比蘇聯的原版肯定要好的多得多了!
說實話若非是考慮到飛機配重是門很深的學問,而沈霍伊不敢改原始設計的段子更是在后世滿天飛,國內甚至想要連蘇27的機載計算機都一起換掉。
蘇27那重達60公斤的氬-15機載計算機,換成國內的技術水平,減重一半都是保守估計。
蘇聯人不情不愿的提供了雷達的數據接口,反過來還想詢問中國是否能出口平板縫隙雷達的技術。對此,中方代表當然是用“呵呵”的語氣與其談論了一番西伯利亞的天氣問題。
向蘇聯提供技術也不是不行,但就蘇聯如今這幅癆病鬼的樣子,你們買的起嗎?
這樣一來,國內目前三種三代機采用的都是同種技術開發出來的不同型號雷達,14所的雷達項目可以說是得到了全國技術資源的支持,項目進展一日千里。
按照王小謨的估計,在1990年年末到1991年年初,拿出可量產的型號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歷史上jl-10雷達,也就是1473脈沖多普勒雷達是九十年代初立項,到1996年研制成功。而由于胡文海在熊貓國產化項目上的巨額投入,每年從項目組向14所流出的資金都有至少五千萬美元級別,這對王小謨來說簡直就是一筆橫財。
這筆錢從1985年開始,到現在已經持續了六年時間。充足的研發經費,格魯門在某些渠道提供的技術支持,近在眼前的實物參考,這樣優厚的條件下還不能追平原本歷史的研發進度,這是對14所和王小謨有多大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