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gps定位是基于精準授時的能力,所以一旦信號的時間與實際時間不符,那么定位器定位的精度也就不可靠了……
這種干擾的優點很多,比如說美軍無法即時發覺,無法攻擊干擾源,無法通過更換加密規則來解決問題,更加不需要對加密信號進行破解。最重要的是,它的技術實現非常簡單,簡單到伊拉克的技術水平實現起來都沒有任何困難。
在1990年美國人剛剛將gps搬上戰場,想到這一手的人還不算多。但胡總卻對gps信號是個什么鬼門清啊!
13日凌晨的戰爭,除了黑鷹墜落和夜鷹墜落兩場大戲以外,實際上還有一場影響深遠的大戲在悄然之中上演了。
只不過,這一次至少表面上,美軍并沒有什么傷亡。
在威斯康星和密蘇里號戰列艦上,與f117投下激光制導炸彈幾乎相同時間,它們的艦體上也開始噴射出巨大的火光。一道道火焰從船身上拔海而起,沖向了海的盡頭那片陸地。
這就是未來大名鼎鼎的“戰斧”式巡航導彈,美軍在開戰的第一時間,就一口氣發射了足足52枚,使用了其作戰庫存的十分之一。
顯然,美軍對巡航導彈寄予厚望。
然而,戰斧巡航導彈閃亮的登場秀,如今是再也沒有了。
在胡總的方案里,美軍采用的將是立體式的戰爭手段。現代戰爭說到底,比拼的已經不是士兵的個人武勇和奇謀妙計,而是敵我雙方的火力投送能力。
美軍的全面打擊計劃,實在是把只會戰線推進的薩達姆嚇的夠嗆。兩伊戰爭十年時間,伊朗都沒能對巴格達實現現實威脅,戰爭在薩達姆腦袋里基本上就是平面和線性的。
而在胡總的計劃里,美軍手上各種先進的武器裝備,不僅能夠進行戰線推進,龐大的空中力量更能將戰爭燃燒伊拉克全境,這里尤其是首都巴格達,必將會收到最熱情的招待。
巴格達可是薩達姆十多年經營的大本營,如果被美軍大量摧毀各種作戰設施,將嚴重影響薩達姆對軍隊的控制能力。對于他這樣的軍頭獨裁者來說,沒有什么比這更要命的了。
所以幾乎毫無保留的,薩達姆完全同意了賈馬爾提出的方案中,對巴格達的防御計劃。
52枚巡航導彈襲來,伊拉克如臨大敵。然而讓敵我雙方都出乎意料的是,戰斧式巡航導彈發揮出的威力,完全與設想不同。甚至讓賈馬爾有種全力防備的敵人大招,實際上卻是清風拂面的感覺。
52枚巡航導彈命中的目標,只有個位數,這就有些尷尬了。
說到底,巡航導彈這種武器,本來就是美國人研究出來,用來欺負不成體系的小國,打一打不對稱戰爭用的。
戰斧巡航導彈的制導模式,采用的是慣性制導+地形匹配系統。所謂慣性制導,依靠的是陀螺儀反饋的慣性數據來判斷飛行距離和方向。這東西有個遠親簡配版本,那就是未來智能手機里的角速度傳感器。
手機里的角速度傳感器,一個成本也許只有幾百塊。然而導彈上的機械陀螺儀,造價可就貴到沒邊了。可即使是上百萬元造出來的陀螺儀,它實際上仍然會有不小的誤差。這種誤差在幾十公里射程內也許還能接受,但擴大到上千公里之后,立刻就沒有實戰意義了。
所以戰斧巡航導彈的制導模式,還有一個地形匹配技術。簡單的說,就是用雷達測量預定地點的地形高度。在慣性制導誤差允許的范圍內,對周圍的地形進行掃描,然后與電腦中存儲的電子地圖進行對比,然后將這段距離產生的誤差消除。
按說這樣一來,巡航導彈的誤差也就可以接受了。原本歷史上,海灣戰爭中戰俘巡航導彈依靠這套技術,將終端誤差控制在了15米范圍內。
但那是原歷史上的情況,伊拉克人的防御系統處處漏洞,而且當時整個戰爭的中樞系統電信大樓已經被f117給徹底炸毀了。薩達姆的命令,在開戰之初根本傳達不出去,外面的雷達數據也無法提供薩達姆進行戰略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