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胡總的歷史里,伊拉克的防御體系經過七十億項目的改造,已經初具規模。兔子雖然要錢要的狠,但給的產品至少也還算是良心。
諸如jy-8a火控和jy-9中低空搜索雷達,squaretie預警雷達,jlp-40對空搜索雷達,esr-1警戒雷達和ricemp火控雷達,能拿的出手的產品,基本都給伊拉克上了一遍。
伊拉克本身的體系沒有被摧毀,暢通的雷達網絡,立刻就顯示出對巡航導彈巨大的殺傷力來。
得益于伊拉克的沙漠地形,巡航導彈的地形匹配系統需要的起伏地形來作為定位點校正誤差,在海灣到巴格達漫長的沙漠里,可無法提供這樣的位置。
也就是說,美軍的戰斧巡航導彈,航路受到了極大的限制。這對于原歷史上殘破的伊拉克防御體系來說,當然問題不大。可對于如今不可同日而語的伊拉克,情況就有些不同了。
在幾條戰斧巡航導彈必須經過的起伏地形展開雷達,然后部署幾輛石勒喀河自行高炮,輕而易舉就能像屠殺火雞一般,將來襲的巡航導彈一一點名。
巡航導彈的缺點實際上是非常大的,飛行速度慢、飛行高度低,抗干擾能力不足,戰斗部的爆炸威力不足。它的優勢主要是兩點,一個是足夠便宜,一百萬美元一枚的價格,和彈道導彈比起來真是差遠了。另一個則是可以規劃航路,利用低空飛行通過敵方的雷達網空隙,能夠神不知鬼不覺的對目標發起攻擊。
可伊拉克此時的雷達網絡已經相對健全,而且臨戰前夜薩達姆在進行大幅戰略調整的掩護下,對雷達網絡也做了重新規劃,將可能的巡航導彈航路上都布置了足夠的雷達和攔截裝備……
五十二枚巡航導彈,在還沒有接近巴格達之前,就已經被打掉了三十多枚。剩余的二十幾枚歷盡千辛萬險,才算是抵達了巴格達周邊地區。畢竟美軍規劃的航路伊拉克人也不可能全猜的出來,有些漏網之魚實屬正常。
然而就在戰斧巡航導彈進入末段制導模式之后,面對巴格達嚴密的雷達網絡,它們便再也無所遁形了。
賈馬爾在接到通報之后,立刻命令啟動gps干擾系統,將幾分鐘前接收的gps信號,用更大功率重復播放出去。
末段制導模式下的戰斧巡航導彈,在進行gps信號校正之后,結果因此反而是更加偏離了預定位置。gps信號并沒有丟失,而是傳達了錯誤的信息,這一點非智能的戰斧巡航導彈根本沒有發現,仍然按照幾分鐘前的gps信號進行了最后校正。
抵達巴格達地區的巡航導彈,大半都因此丟失了目標,只能在周圍隨便找個目標,一頭扎了下去。
而剩下一些巡航導彈則及時找到了參照的城區地形,然后打開了末端精確制導的“數字場景匹配區域關聯制導系統”,實際上也就是通過紅d攝像頭,對末段周圍的目標進行場景匹配。根據與預定攻擊目標的衛星圖像進行比較,來確定究竟對末段的哪個建筑物進行攻擊。
然而在胡總留下的大量偽裝工具面前,巴格達城區竟然有一夜換新顏的趨勢。
倒不是變的更漂亮了,而是薩達姆在知道了巡航導彈工作模式之后,干脆一狠心,對巴格達一些重要地點附近的地形進行了“人為修正”——拿炸藥炸平了事。
不等美國人的導彈過來,重要目標周圍的影像就已經被改變了。90年代的戰斧巡航導彈里配備的計算機,可沒有什么智能識圖能力,比百度識圖差了好幾十條街的距離。
此時巴格達重點地區的影像,不論是紅外特征還是邊緣識別,更不用說衛星圖像匹配,這些技術手段都已經嚴重不可靠了。
結果就是剩下這些巡航導彈,只有寥寥幾枚達成了它們的使命,擊中了預定目標,而造成的損失則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不等敵人來臨就親手炸掉自己的首都,這種事情也只有薩達姆能夠做到了。
就這樣,海灣戰爭的第一場攻勢的戰術目標,美軍幾乎全面破產。一個嚴峻的問題擺在了施瓦茨科普夫面前,接下來這場戰爭要如何進行?
正在起飛的機群是否仍然按照既定計劃,對伊拉克嚴密的防御體系發起攻擊?美軍做好了,承受更大傷亡的準備嗎?這些問題,隨著華盛頓打來的一通電話,全都有了一個答案。</p>